空性和因果

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也要努力去完成,沒有任何的保留或猶豫。同時,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惡行,也要避免從事。 

當你對空性的了悟變得如天空般廣闊時,你將更加相信因果業報的法則,並瞭解你的行為舉止是多麼重要。世俗諦在勝義諦之內發揮作用。對一切現象之空性的徹底了悟,從未讓任何人去認為善行不會帶來快樂,或惡行不會帶來痛苦。

從空性中生起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幻的因與緣合和的結果。現象之所以能夠有無窮的展現,僅僅是因為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如龍樹所說的: 

唯有萬物空,

萬物才可能. 

太空的存在,使整個宇宙得以在其中展開,而宇宙的開展不會對太空造成任何形式的改變。雖然彩虹顯現在天空之中,但彩虹不會讓天空產生任何不同,天空只是讓彩虹有顯現的可能罷了。現象使空性(emptiness)生色,但從不會使空性腐敗墮落。如果你徹底瞭解現象透過緣起而顯現的方式,那麼在座上禪修時,要瞭解空性見(the view of emptiness)也將不會困難。在座上禪修之後,進入座下禪修之時,你將清楚地認識行為(業)及其結果(業果)之間的直接關係。這將使你能夠輕易地區分正面的行為(善業)與負面的行為(惡業)。

你的見解能夠、也應該盡可能地崇高——這是沒有危險的,因為證悟是究竟見解的全然了悟。但在同時,你的行為舉止應該盡可能地建立在了知因果業報的基礎之上。如果你失去了對行為的這種基本態度,如果你忘記了所有的常識,把崇高的見解做為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的藉口,那麼你就如同尋常人一般,正在從事違背佛法的世俗活動。如果你讓情緒牽著你的修行離開正道,朝著那個方向走去,你很可能會陷入輪回的沼澤之中。

一個廣闊無邊的見解和一個小心謹慎的行為態度之間,從不會相互抵觸。你對你的所作所為愈是小心謹慎,你就愈容易了悟空性;你的見解愈深奧,你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就愈清晰。

從不混淆、顛倒什麼應該從事和什麼應該避免,乃是菩薩的修行。《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