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內容呢,簡單說就是根本修持。我們幹什麼,你要知道什麼是根本啊。因為你現在不是佛了,「背覺合塵」了,不是佛了,是凡夫了。要恢復你的本來啊,你就必須有所修持,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啊。得到根本之後,還得去修持,修德不斷的有功,性德才一步一步的全顯。四十二品無明,破一品證一品法身,等覺菩薩破了四十一品,還有一品未破,他看佛性還像霧裡看花,還隔著一層霧啊。所以要靠修德,一步一步修持啊,再說一步,性修也不二。
目前,我們怎麼開始,什麼為根本,以什麼來進修,總結了三個方面。一個叫出離心,出世間的出,離是離開、厭離。第二叫菩提心。第三個叫正見。要把這三個做為根本。過去呢,我們對菩提心和正見談得很多,但是對出離心談的不夠。出離心是淺一些,但是它很具體。你要因為它淺而忽略它,就有許多人因為出離心不夠,而一生的修持不見功效!所以出離心還是很重要。出離心是什麼呢?就是要出世間呀,出世呀,對於世間的這一切,眾生所愛戀的東西,你都能放得下呀,這叫出離。享受、食欲、色慾、功名富貴,家庭的幸福呀,種種名譽、地位這一套,眾生所喜歡的,對於這些東西要出離。這是我們學佛要覺悟的人,最開始的出發點!很多人都是好高騖遠,把這個就輕視了。輕視之後,最後還是由於它,你沒有解決問題!所以跟出離心相反的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愛染啊!我喜歡這些東西,被這些東西所染嘛,你離不開嘛,愛染嘛。
憨山大師對這個問題說得最沉重。眾生啊,你的修行,你要去斷愛染的心啊,你要不去掉愛染的心去修行,愛染的東西,它也跟著你長啊!他沒有打比方,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就像人身上有正常細胞,也有癌細胞一樣。愛染是癌細胞,若是癌細胞多,你吃的營養,癌細胞比正常細胞長得還多、還快。因此,到最後你那些功德,覺悟都不起作用。因為你的愛染比它長得還快,最後就是它跟隨著你。當然你做了很多功德,念了很多經,懂得很多道理,能說,能寫書,但實際思想中愛染的是主要的,佔的分量比較重。所以你在臨終之後,在往下掉的時候,什麼地方著地呢?就是沉的地方先著地!踢毽,咱們很明白,在踢上去的時候錢向上,下來的時候,那就是錢在底下,重處先落。那麼,人在最後決定你下輩子到哪去,也是很自然的看你所種的在哪。不在乎你說的怎麼怎麼熱鬧,那些東西都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你真正的那個根,那是你所種的,實際上是它來決定你的歸岸!這個是你種的。所以我們第一心要有出離心啊。按照憨山大師的話,就是要降伏其心啊,降伏愛染之心啊。
咱們淨土法門,也是發願要有厭離心啊。不是對世間的貪戀,你一貪戀,再怎麼念佛也沒用。三資糧嘛,三資糧是照相機的三角架,兩條腳的支架就不能用了,把照相機摔壞了。你缺少厭離心,或者厭離不夠,你念的再好,也是兩條腳的照像機架,不能使用。所以這個很關鍵!首先一句話,六祖的話:佛法出世間,要把世間一切別人所留戀的,我們不留戀。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王位也不要了,眷屬也不要了,一切都不要了。出家,到了山上行苦行,一天拔一顆穀子吃,瘦得渾身皮包骨。成佛之後,還是挨門要飯。這就是捨掉世間的一切。
現在很多地方寺院裡的香火也盛,錢收入也很多,美國的法師,美國的汽車都不坐了,要坐從德國進口到美國的汽車。因為羨慕這個出家,到驢年你也不能成佛。那天,聽到一個人介紹釋迦牟尼佛,大寶集經裡頭是藏文本的,藏文本說的比較詳細啊。釋迦牟尼佛沿門要飯不是那麼順利。有的人就把釋迦牟尼佛哄出來,有的看到釋迦牟尼佛給他潑水,往身上倒髒土趕他走。還有的人把飯裡埋屎,吃到底下屎都出來了。還有在佛的飯裡放毒藥。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偉大就在這兒,不是求得一種名譽、地位、享受,他照樣與大悲心相應,這一切與大悲心相應,我還是來教化你,後來他覺悟了,懺悔啊,不這麼做了。釋迦佛跟彌勒佛同時修行的,彌勒發願就在最好的時候成佛,釋迦佛發願就在鬥爭最牢固的時候成佛。這個鬥爭牢固,不僅僅是兩派意見不同有鬥爭,家裡頭父親和兒子之間要鬥爭,母親和女兒之間要鬥爭,就是在這樣的世界成佛。為什麼?因為這種世界上人最苦啊,這些都是出離心,沒有一點點為自己的,這個事情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啊。所以我們的出離心,就是要克服愛染啊,這是根本中第一件事情!為什麼說有的時候,你登堂說法還是和求名的心有聯繫啊,所以要很警惕啊。悟達國師為什麼一升座,一念驕傲,長人面瘡。所以出離心我們是不可忽視的,而且這是個癌細胞。
光是出離心不夠啊,因為很容易形成什麼呢?我自己一切都不留戀了,去修行啊,這很可能形成小乘。小乘是真正證到了人無我啊。我們的留戀,我們的愛染,實際就是一個我。我喜歡這個,我要這個,我要好,我要長壽,我要有名,我要有威信,我要成功,實際就是從一個我字出發。這個我字就是萬惡之淵啊!所以出離心,它就能夠解決這個我字。阿羅漢就解決了我字,他真正證到了人無我啊。他的見惑思惑都斷了,貪嗔癡慢這四樣東西,不光是咱們欲界這四樣東西,色界的色貪嗔癡慢,無色貪嗔癡慢全斷完了,才證到阿羅漢。真正證到人無我,證到有餘涅槃,他真的是涅槃了。但是就是這樣,釋迦牟尼佛也是不讚許的,不但不讚許反而呵斥,說這是焦芽敗種。你自己把這看淡了,自己覺悟了,對於眾生你沒有發起大心來,對於眾生有什麼好處啊,所以成為了自了漢啊。焦芽敗種,是剛發的芽就焦了,種子就已經腐爛了。再有極好的土,極好的水,極好的陽光,它也不出東西。所以我們還要發大悲心,菩提心是大乘心。
有一本書叫《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的,這是必讀之書。《大乘起信論》,你們誰要讀,我這兒有啊,從我這兒請,我可以送給你們。要生起大乘的心,大乘的心也就是發菩提心,要信大乘法。現在世界上的佛教,一是北傳,一是南傳。南傳就是小乘教,斯里蘭卡、泰國,就是小乘教。有的小乘教不大相信大乘,說大乘不是佛說的。世親菩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先也反對大乘,後來懺悔。當時要用拉舌頭懺悔,拉一舌頭不夠,罪太大了,後來怎麼辦法呀,拿誹謗大乘的舌頭來讚嘆大乘,所以造了五百多部論。《往生論》就是他做的。現在有些人對於大乘,還是不能信呀。他沒有很好的學習世親菩薩,佛說這是焦芽敗種呀,我們發的菩提心就是大乘心。
菩提心粗淺的說,就是三個內容。它不是跟出離心相另外的一件事,它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發展。自己解脫的時候,眾生雖然是虛妄的,但是在這虛妄之中,這些苦痛,如夢幻泡影,咱們的人生就是夢啊。我們在這個夢中沒醒的時候,咱們還是覺得很真啊。從佛菩薩出來,夢中這種恐怖、顛倒、痛苦,也不要叫他受,所以叫大願啊。佛對眾生等同己子。大家好多都有了孩子,你們要體會體會,佛之愛護我們,就跟你愛護懷裡的小寶貝,還要深啊,還要愛啊,愛護一切眾生。我們對佛教只是有緣慈,小慈,對於自己的寶貝,愛的很呀,跟你有緣啊。你要是能推廣,那心就廣大了。不是為自己,頭一個基礎,不是為個人打算,不是為我打算,不是我字當頭,把我都能犧牲了,這就出離了。你還要利他,不就發展了嗎。不光是我不留戀這一切,而且,我要使別人同樣也不留戀這一切。不但我夢醒了,別人的夢也要醒啊。所以從大悲心中出來大願啊,同時也是大智慧。阿羅漢有他的智慧,不然他怎麼破見思惑,證我空啊。但他還不是大智慧啊,要是大智慧的話,那就一切平等了。阿羅漢知道,我們都顛倒了,我們都錯誤了。世界是苦啊,沒有可樂啊,我們把這當做可樂,要悟脫啊。苦是苦苦呀,好是壞苦啊,好事一天沒有了,就成苦了。
有個人存了一筆錢,這個先生是解放時期的人,日本人來了,本來要兌換錢,他不知道,後來一宣佈錢全作廢了。這一千塊錢一輩子攢的,他非常痛苦,痛不欲生,這是壞苦。他有這一千塊錢很高興,日本人說兌換沒兌換,全部成白紙了,就哭了。一樣啊,像我的內兄,他的愛人長得好極了。五月節結婚,沒到八月節愛人死了。痛不欲生,壞苦,都有這個事。苦惱極了,簡直人都傻了,得了肺病。所以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樂之後就是壞苦,沒有一個不壞的。你再愛的人也有死別嘛,怎麼不壞呢。你最愛的是這個身體,它必須得死啊,必須是壞苦啊。越生活好,你越留戀,壞苦越深!所以皇帝死得時候非常痛苦,他不想死,求不死藥,到處求人找神仙想不死,求不得嘛,壞苦。還有行苦,念念遷流是行苦。所以阿羅漢知道沒有樂是苦啊。世界上髒極了,沒有乾淨啊。
我在囚禁的時候,幹校叫我參加宰豬小組,你信佛叫你參加宰豬。可是,我在這裡得到了很大的好處。一方面,宰豬的時候給它念念。再有一刀下去,把這豬皮拔開,拔開皮前,豬是豬,人是人啊。拔開皮以後,豬與人內臟是一模一樣。再美的人,你拔開皮和它一樣,一層皮,就被這一層皮所迷惑!沒有一樣東西是乾淨的。我沒吃素之前,喜歡吃豬蹄,豬蹄怎麼能吃,豬成天那只腳插在泥裡頭,糞裡頭,常年在那裏泡著,髒極了。一個人就是行走的廁所!哪有什麼乾淨的。連人喝的水,好多是洗尿布的水。南方就是這邊在涮馬桶,那邊在喝水、煮飯。現在我們也要吃河水,北京也要吃了。河水多髒啊,什麼東西都在裡頭,哪有什麼乾淨啊。不淨以為淨,不知無常以為常,念念都在生滅。實際上有智慧的人,看我們跟電影一樣,剎那剎那生滅。電影何嘗有連續的東西,都是一片又一片,靠人的思維把它聯起來。你看一個故事,實際都是一個個斷片。人也是一樣,剎那生,剎那滅,你的意識在那兒維持著,一切都是無常的。
那麼再有一切都是「無我」,總覺得有個我呀。阿羅漢徹底解決證到了「無我」,不是理論知道無我,是證到無我,所以他涅槃。光這個怎麼樣呢?比我們是覺悟了,但是他還有四個顛倒呀。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把四個顛倒還要扭過來呀。阿羅漢無我,有我;阿羅漢不淨,淨;阿羅漢無常,常;阿羅漢無樂,樂。這就是常樂我淨。無常,無樂,無我,不淨,到了佛菩薩,常、樂、我、淨。所以我們這個法,它是螺旋上升的。光有個出離心在前頭還不夠,發大乘心才能成佛。要廣度一切眾生,要有大慈大悲的心呀,光這個還不夠,你沒有平等啊。你沒有真正知道這個實際,我是沒有了,這個妄我是沒有了,還有個真我呀。有佛性啊,有我呀,這個佛性不生不滅是常啊,清淨極了,從來不染污。它怎麼不淨啊,它是寂滅為樂嘛。
咱們這個樂啊,跳搖擺舞,喝酒,吃螃蟹啊。我看這個是苦啊,就感覺很苦,我不覺得這是樂。過去舊社會上,那時一些酒宴、宴會,不要等席散人空的時候覺得可悲,就在最熱鬧的時候,就覺得是很可悲的事,沒有啊,無可樂者。但是現在以什麼為樂呢?它是寂滅為樂,所以這個樂是好的嘛。無我啊,不淨啊,苦啊等等,這是阿羅漢的四道。所以我們先要破凡夫的四道,凡夫的四道就是出離心啊。有的人就混了,混了就亂套了。我們先要出離,把凡夫所執著的東西,我們不執著。在這基礎上發展常、樂、我、淨,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有時候,不能把一句話死於句下,因為道理是圓的。發一句話死於句下,那就變成死東西了,佛法不可能是個死東西。
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是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就是佛的心。要成佛,必須有因果律,要有因,才會有果,你沒有因,怎麼會出果呢。所以必須有菩提的因,才會有菩提的果。必須有佛的因,才會有佛的果。必須發菩提心,大智慧,一切常樂我淨。所以《楞嚴經》說,一切事究竟堅固。到了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叫取,也沒有什麼叫捨,沒有什麼叫出離。但一定要在出離之後再來說,沒什麼叫出離,這才是比較正確的路子。你根本不出離,根本留戀,留戀世間這些榮華富貴,紅紅綠綠,你說我不要出離,那你就是自欺欺人!好多人就搞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以出離心為基礎之上,發起菩提心,大悲、大願、大智慧。所以《心經》說,我要度一切眾生。大智慧,大悲,大願,我要度一切眾生。什麼眾生都要度,我要度他成佛呀,入無餘涅槃。這是大願啊,大悲呀,他的智慧也同時就在這裡啊,實際上沒有眾生是我度的,這樣的心叫菩提心。
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發菩提心不是容易發的,真正有了這個心了,你這個時候就成正覺了。還有一句話就是說,「初心畢竟二無別」。初發菩提心,剛開始,便成了初發心菩薩,一直到成佛畢竟了。初發心跟畢竟這兩個沒有分別,因為在一個圓上,起點就是終點,初步就是到家。所以我們老是有次第,這還都是眾生的情見。如是二心先行難,因為畢竟不是難,你在凡夫這種情況下,發起了菩提心,這是極難的。所以《無量壽經》中要往生的人,都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所以發心是一件大事,這是根本的中間,出離心,菩提心。
第三個就是我們老說的正見。阿彌陀經裡的三十七助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這是三十七助道品。前頭四個沒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是十二個。五根、五力加到一塊共二十二個。加上七菩提是二十九個。加上八正道,三十七個,三十七助道品。
八正道,也稱為八聖道,這是入聖的道路,這個道路,以正見為首。那麼,密宗更強調見,絕定的見宗,一切以見作為絕定!不看你別的,先看你的見,跟禪宗是一味的。六祖就是見可用,六祖所掌握的東西,遠不如神秀,就是他的見可用。密宗稱為絕定的見宗,所以說見很重要。咱們就拿八正道來說吧,三十七證道品最後是八聖道,八聖道以什麼為首,正見為首。有了正見,你才能有正思啊,沒有正見,你思維什麼呀,是邪思。這八聖道是,正見、正思、正語、正命,你靠什麼生活,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所以稱為八聖道。以正見為首,才能有其餘的東西。才有正的思維,不是胡思亂想,不是邪思。才有正的語言,才有正的事業,才有正的立命。你是個什麼命,是邪命,就靠著種種不正當的手段來謀生。邪氣不正的精進,精進是好的,正精進才是好的,你盲修瞎練,那有什麼好,那越練越壞,你走路跑步,跑得越遠,將來你退回來的道路就越多。所以才有正念正命。
正定跟邪定。一些外道大仙啊,有的人跑到那裏求保祐,可笑。他們是有本領,叫做邪定。大家有的時候就想兌現,他不知道是從什麼地方兌的現。妖通、術通、鬼通、報通,種種的都是從邪定裡出來的。還有有漏的禪定,修第五度的禪定,打坐怎麼怎麼樣,有漏的。能升天,升色界天,升無色界天,當然你不進的話還得墮落。正定就不是一樣了,定能生慧,戒定慧就成佛了。所以得正定,從正見所開始。什麼叫正見,慧眼明瞭,見理正確,智慧的眼很明白,很清楚,了了然,能見理體,很正確的看見理體。這也就是夏老師說的,理明信深的開始。理明才有深信,深信才有切願,才有專念。正見,所以他擱到在第三,發菩提心之後。要有一定的智慧,由於智慧才能正確的、比較分明的看到第一義諦,它的本體。從這兒入手,底下才有其餘的證道。所以很多法門都是先悟後修啊。圓教的法先悟後修,不悟沒有正見,你修什麼。唯獨淨土是特殊的,這是阿彌陀佛最大的慈悲啊。你先念起來再說,要是真正肯老老實實的念,你不知不覺,把這些東西都放下了,就是正念分明,暗合道妙。
後來,我提了一幅對子,都是藕益大師的話,「從事持達理持」。從事持開始吧,你可以達到理持,達到理持,還有什麼話說,什麼發菩提心,整個都是菩提心了,都是理持啊。「從事持達理持」,這是藕益大師要解裡有這麼一句。我給他湊上一句,成了一幅對子,「即凡心成佛心」,就是你的這顆凡心就成了佛心了。要沒有這樣的方法,咱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沒有法子出生死業海啊!所以這個正見,你要是真正能夠相信,像這個定義就很難啊。要是說能夠悟,起碼要有一個解悟,沒有解悟,你怎麼能說慧眼明瞭,見理正解。但是在淨土法門來說,你真正相信信願持名,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解決問題。就信願持名,這個本身就是大智慧,信跟智慧是一致的。這樣難信之法,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你能信,也就是你的智慧去超越!淨土法門這一點很重要。現在大家不能夠去參究,不能夠大開圓解,不能夠參禪,破參,那就很難達到這兩句話啊,慧眼明瞭,見理正解。能真正信願持名,淨土宗能夠信的下來,信的很踏實,也是正見。所以這是我們說的三個根本。
所謂知見,一部佛法就是把眾生的知見,換成佛的知見。所以佛以大事因緣出興於世,什麼大事因緣?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給我們開呀,給我們示呀,我們要怎麼樣呢。我們就要有種種的修持,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入了佛的知見,悟了佛的知見,我們就可以給別人再開佛的知見,示佛知見,就這麼一件事。所以要斷惑,先要斷見惑,斷思惑,才能斷塵沙,才能破無明惑。斷惑就要以斷見惑為始,八正道就以正見為始,所以關鍵是破惑,破見,破這些不正確的見,悟正道。你現在有了正見,最後把眾生的知見變成佛的知見。所以正見,我們老談這個見啊,見跟見解的見,是最對頭,悟是那頭,真正到了佛的知見,就是正的那頭。見包括的很廣,就是你的觀點,你決定性的觀點,你怎樣看這個問題,你怎麼理解最中心的東西,叫做你的見。
我們現在要修行,主要就在這三個上頭,你不能出離,讓它慢慢出離,讓它慢慢淡,菩提心叫它長,正見叫它慢慢清楚,邪的知見要像剝筍皮一樣剝掉啊。沒有什麼叫做正見的,但盡凡情就是聖解。剝筍皮去,把你邪見剝掉,須知聖解亦凡情,不是添出什麼東西叫聖解。佛知見,就是把你種種的知見剝掉,所以捨身容易捨見難,捨見可不容易啊。每個人現在都固定有個見,看你怎麼去破它。好難啊,大家回想一下,這幾年的經驗,誰要去掉一點見,經過多少努力,多少祈禱,多少時間,它才能壞一點。從對方也就了解自己啊,自己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這兒所說的三根本,三根本從這兒出發,根本就是要長出枝葉來,枝葉長大之後,根怎麼樣呢?根隨著長啊,所以說葉落歸根啊。樹到秋天落葉子,葉子都落在根上,葉子所到的地方,根就長在那兒。所以我們修持中,枝葉子也在長,同時根本也在長。從根本長出枝葉,枝葉長了以後,枝葉經過陽光化合,又把營養送回根本,互相促進。那麼,底下就是從根本產生修持,修持中根本也在長,只有根本在那兒長了,才表示你的修持得了力!不在乎見佛見光,出神通,老想在功夫上找一點成績,就是邪見。最大的功夫就在根本上長,你另外求什麼,心外求法,就是邪見,這個見就得捨。不管你念的怎麼樣,好好去念,你把出離心長一長,菩提心長一長,正見再分明一點,這是根本,不要去悟外。所以今天我們談這話,很具體。(黃念祖老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