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佛學院開光的日子,我們能集聚於此,確實是十分殊勝的因緣。我和普總堪布,是同一傳承上師座下的金剛道友,平時一些開光儀式,我基本上沒有習慣參加,但普總堪布多年以來,在漢地、藏地弘法利生的事業非常廣,是真正的善知識,而且在藏地建立這樣的佛學院非常不容易,所以這次由於堪布的勸說,我才有緣來到這裡。
就事論事,不管是任何一個人,若能真正幫助眾生、利益眾生,我們都應發自內心地隨喜、讚歎。因此,你們有緣遇到這樣的大德,一定要儘量結上善緣。
我們本身是學習大乘佛教的,而大乘佛教的理念,就是以佛法來利益眾生。在這個世間上,如果以財富、地位、名聲幫助別人,這只是臨時的,不能解決生死大事,但若以講經說法來開導眾生,眾生就會從苦海中永遠得到解脫。所以,我們今天集聚在這裡,是一個特殊的因緣,希望以此因緣,各位今後真正能踏上解脫之道。
你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些活得開心,有些活得痛苦,但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生存的時間都不會很長,多則幾十年,少則遇到橫死就一命嗚呼了。因此,以一個大乘佛教徒的眼光來看,人生猶如水泡般無有實質,大家對此應好好觀察。
在觀察的時候,最好能與佛教相對應,因為只有在佛教中,才能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快樂。並非因為我是佛教徒,所以就自己讚歎自己,而是在長期以來,我們通過學習、研究,對比世間的各種知識,從中發現解決人類一切痛苦的妙藥,唯一就是佛法。所以,不管是哪裡的高僧大德,只要不是利用別人,不是以各種手段來引誘別人,而是以負責的態度想將佛法精神傳遞給有緣眾生,我們都非常隨喜;對於虔誠學佛的人們,我們也發自內心感到高興。
我今天的開示,沒有特別做準備,畢竟佛法浩如煙海,不可能用短短一節課就全部講完。但正如堪布剛才所說,大家以此因緣與這個殊勝道場結上善緣後,可以在今後的日子裡,逐漸瞭解佛教的不共特點。
佛教有唱誦,有跳金剛舞,還有建造寺院等其他善舉,但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提倡聞思修行,學習佛法。假如你沒有學習佛法,那只是形象上的修行人;但若通過一定的時間聽法,然後將所學的內容再再思維、再再串習,則定可對治你的煩惱和痛苦,令其很快的時間銷聲匿跡。此時,你所享受的快樂,是任何物質都無法帶來的。如今人類發展到了 21 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生活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在這背後,大家內心的快樂反而日益減少了。所以,當你遇到痛苦和困難時,應當從佛陀的精神中汲取妙藥,系統、認真地學習一些佛法。
對一個人而言,心裡的快樂非常重要。如果缺乏這一點,就算物質上再富裕,也不可能得到滿足。尤其當大限來臨時,或者臥病在床時,地位、財產、名聲都派不上用場。會病、會死、會離開世間,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過的關,到那時,親朋好友、萬貫家財不會隨你而去,倘若沒有佛法的境界,不要說來世的解脫,死後面對中陰也會相當恐懼。
現在大城市裡的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渾渾噩噩地過生活,可是到頭來,人生幾十年一晃就過,漫無目標地追求各種所需,真的非常無聊。你們這些來自大城市的人,對這種生活應該也深有體會,明白佛陀 2500 多年前說的輪回猶如火炕,確實是千真萬確、真實不虛。就算你剛開始對此不太懂,但慢慢經歷一些事情後,也能感受到這些金剛語的甚深內涵。
這樣一來,今天在各位面前,我想順便提幾個要求:
一、出離心
修行不能只求人天福報,必須要具足出離心。什麼叫出離心呢?就是指在六道輪回中,人間、天界也好,地獄、旁生也好,詳細觀察的話,絕不會有絲毫快樂。當然,此處的快樂,並不是指暫時有吃有穿,或遇到朋友的那種開心。佛教承許的“輪回皆苦”,也不是把世間所有快樂統統否定了,而是揭示了快樂的本質瞬息萬變,對讓自己快樂的對境越執著,帶來的痛苦就越大。
這些,只不過我們沒有認真觀察而已,如果真正觀察了,也許你所喜歡的人,給你帶來的快樂根本沒有痛苦多。所以,佛陀宣說的“輪回皆苦”,是從萬法無常的行苦角度講的,若能認識到這一點,知道輪回完全是痛苦,就會渴望從中解脫,通過往生極樂或其他方式,來獲得五道十地的功德。
簡單說來,這就是佛教中所謂的出離心。這種出離心,剛學佛的人不一定懂,他們去寺院求神拜佛,多是為了家庭和睦、生意興隆、平平安安。當然這樣也可以,《地藏經》中說了,依靠佛陀的加持,無論是求財富、求名聲、求子女,皆能如願以償。但作為真正的修行人,不能把這些當作最究竟的目標。在座的各位以前對佛教的甚深理論,可能沒有特別學習過,不知道出離心如此重要。假如對此不太懂,那以後需要慢慢瞭解一下。
二、菩提心
這種出離心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否則就會淪為一種小乘佛法。在座的各位,可能都認為自己是大乘行人,但真正衡量起來,包括在這裡給大家開示的我,雖說二十多年來一直學習大乘經論,可是有時候觀察自己,真的特別慚愧,不要說無偽的菩提心,就連真正的利他心有沒有也不好說。
大乘的菩提心,是要求我們平時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哪怕是一點一滴,也都是為了利益天下無邊的眾生。這樣的利他觀,其他任何宗教都沒有,唯一是大乘佛教的特點。
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有人覺得這個太難修,因為且不說菩提心,就算是菩提心的基礎 —— 四無量心,也特別不容易做到。拿悲無量心來說,它是願一切眾生離開痛苦的發心。但對普通人而言,這種悲心是有限的,只能對“我”的母親、“我”的父親、“我”的家人、“我”的好友生起。至於與“我”無關的其他國家、其他人類,小至螞蟻以上的眾生,則很難產生“願其遠離一切痛苦”的念頭,這就是悲心沒有達到無量。除了悲無量心,四無量心中還有慈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也都要緣一切眾生。這四種無量心若沒有修到位,就根本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現在不少人口口聲聲說,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或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自己修學的話,也就是大乘佛教徒。話雖如此,但“法”是大乘的,“人”是不是就不好說了。你們自己的境界到底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大家今後務必要重視菩提心的修法。
你們也許沒有發現,一個人只要有痛苦,不管是身體的還是心裡的,全是自利心所導致,這一點你們務必要牢記!在生活中也好、感情上也好,只要你心裡不舒服,就肯定跟自私自利心有關。明白這一點後,大家今後一定要學利他的菩提心。
三、無二慧
光有菩提心還不夠,還要有無我的空性觀。這方面,《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四百論》講得非常清楚,也就是在究竟的空性中,“我”不存在,萬法也不存在。這樣一說,聽起來似乎有點玄,實際上,佛教雖然也承認世俗中“我”是如幻如夢的假像,然而詳細去觀察,鼻子不是“我”,耳朵不是“我”,身體不是“我”,心不是“我”……這樣一一剖析下來,所謂的“我”根本找不到。
當然,這需要有一定的佛教水準,否則,剛開始學佛就說“我”不存在,有些人可能會害怕的。正因為大乘的空性法門極其深奧,當年在印度,許多小乘佛教徒都不接受;包括現在的泰國、緬甸等小乘國家,對大乘佛教也並不是很贊同。所以,了知無我空性的殊勝之後,希望大家要好好學習。
以上給大家講了幾個最關鍵的問題,剛才堪布也說了,以後有時間的話,他會給大家講《大圓滿心性休息》、《入菩薩行論》等法要。這些法都非常殊勝,希望你們要系統地聞思,不然,表面上當個佛教徒、皈依了三寶,這樣儘管也有功德,《譬喻經》中就有皈依佛一聲便可逃脫摩竭魚之口的故事,但若想真正獲得解脫,最重要的還是系統學習佛法,然後詳細對照自己,不斷地調伏內心。
看看歷史上的高僧大德,他們每天早上三四點鐘就開始修行了,整個人生都是在精進、智慧、悲心中度過的。可我們凡夫俗子,大多數都是吃喝玩樂,把特別寶貴的人身渾渾噩噩就浪費了,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所以,你們來到這裡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修行。這個道場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周圍非常寂靜,算得上是人間淨土了,不像大城市裡到處鬧哄哄的,什麼都令人眼花繚亂。到了這裡以後,如果你有因緣,哪怕每年抽出一兩個月來實修,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們這個人生,不是為了錢財,也不是為了地位,而是要想方設法獲得解脫 —— 不僅從暫時的痛苦中脫離,還要從輪回的鐐銬裡解脫。若想達到這個目的,沒有一定基礎的話,恐怕非常困難。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務必要通達以上的道理。
你們在城市裡生活的人,物質方面特別優越,但從精神方面來看,確實非常非常貧乏。因此,若能在這裡呆一天,也會給心裡帶來一種寧靜。一旦自心得到了寧靜,對三寶的信心、對眾生的悲心會油然生起。所以,前輩大德讚歎依止寂靜地方的功德,原因也在於此,你們應該好好地感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