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這次參加學習的人,不僅要通達頌詞的意義,而且也要看無著菩薩的科判及講義內容。有些人可能認為:“我以前看過這本書,頌詞也學過,科判也背過。”不要這麼想!學習論典的態度很重要,如果最初的態度沒有擺好,你的學習也不一定成功。
我們學習任何一個論典,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首先要背誦它的頌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說學習五部大論,你一定要背誦每部論的頌詞,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要知道這部論的科判是怎麼立的,整部論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個條件,不看講義也能解釋頌詞的字面意思。第四個條件,對每一品所宣講的內容或者頌詞的大概意思進行研討分析,不僅要在字面上通達,還要總結它的要義,對每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破析研究。如果你沒有這樣,光從字面上簡單滑過去,這不叫學習論典,只不過在聽傳承而已。
大概在五、六年前,我們講過《入菩薩行論》,當時用的科判是華智仁波切的 “明鏡義”,這個科判分得相當好,後來《入菩薩行論廣釋》也是用了這個科判。這次我們不用那個,而是用無著菩薩的解釋方法來進行宣說,希望各位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該記哪些內容。尤其是我們在座的道友,以前大多數人都背過《入菩薩行論》的頌詞,希望你們這次一邊聽講,一邊隨堂把頌詞背下來,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頌詞沒有背好,內容恐怕解釋得不是特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