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轉識成智」?

這是個好問題,表示我們真的有想把理論轉為實際的行動。不過,宗門最忌談境界,教下只許論功夫。就教下而言,「轉識成智」就是放下習氣煩惱的工夫。

「智」者,即是我們本有的佛性智慧,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睹星悟道之際所說者:「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識」者,就是妄想,就是無明所產生的幻相與作用,其體性也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德相。凡夫因為無始以來的顛倒妄想執著,造作種種業障,障閉自性的光明與大用,所以需要八萬四千種方便善巧來淨化自己的身語意,以期回復本有的智慧清淨。這種淨化身心的過程,文謅謅的從唯識上來講,就是「轉識成智」。

一般我們常聽到的「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淺的來說,如果第六第七識沒有分別執著,第八識就會像鏡子一樣,於根塵接觸時,胡來胡照,胡去胡隱,明明朗朗,自性體用沒有障礙。但是今天我們就是因為貪嗔癡慢疑覆蔽自性,讓自性體用無法顯現,所以體會不出六祖能大師所說的「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本不動搖、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萬法」的境界。而這些境界,就是性德體相用的本體相狀,也就是「一切智、自然智」的本體相狀。

其實,不用講太深,凡夫六根對六塵時,為什麼有迷染?主要是因為第六意識有「分別」——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接下來第七意識就「執著」——這是我喜歡、不喜歡,於是就產生了觸受愛取有等十二因緣法的流轉。所以就唯識來說,如果能把第六識(分別)轉為妙觀察、第七識(執著)轉為平等性(沒有愛憎取捨),那麼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對五塵(色聲香味觸)時,會只是單純的看、聽、嗅、嚐、受,而沒有識性的雜染了。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捨識用根」——只用根不用識——只是單純的看、聽、嗅、嚐——那麼我們就不會起分別執著了。

不過,凡夫既為凡夫,原因無他,就是愛染習氣太深了,所以叫我們「捨識用根」(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實在做不到。既然做不到,要回復到性覺明體的清淨狀態,也就較不可能了。因此佛陀慈悲,教導我們種種的方便法門,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方法,讓我們積極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然後還要不執著有做這些事的我及我所(三輪體空的自淨其意),好洗滌已經因為貪嗔癡慢疑而障蔽的性體,以恢復到原有的光明清淨。

同時,又唯恐凡夫業障深重,仗自己的力量無法回復到本然的清淨覺體,所以又介紹我們最勝方便的彌陀淨土法門——以期仗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力,我們能夠到彼佛國土去修學、去成就。在那裡(西方極樂世界),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老師、善友、環境在在都能啟發我們的性德,讓我們能夠一生就回復到清淨自性的佛用。

所以總的、淺的來說,「轉識成智」就是淨化身語意、回復性德的過程。至於要用什麼方式來淨化身語意呢?則隨個人根器於佛陀教法中而有偏重,我們一切隨喜即可。不過,任何方式重點都是「戒定」為前導,「慈悲」破我執,「空性慧」見實相,並虔誠祈求三寶加持,讓我們能早日性德光顯,大做佛事。阿彌陀佛!

2012年兒童佛學夏令營

1 .活動期間: 2012年 7月3日至 7月7日(共五天)。
2 .報名資格:八歲到十二歲(國小二年級起至六年級止)。
3.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 6 月 20 日止。
4. 活動地點:法華寺‧苗栗縣通霄鎮內島里 2 鄰 24 號。
5. 報名方式:
(1)親自來寺報名,或來電 037)792670報名。
(2)或按此下載報名表。填寫後,傳真至 037)792557 報名,或 email 至法華寺信箱報名 fahuatemple@fahuatemple.org.tw
(3)傳真後,請來電確認已收到報名表。
6. 劃撥帳號: 22152099 1111戶名:法華寺。
7. 錄取標準:以報名先後順序經審核後決定錄取,額滿為止。
8. 錄取者:於法華寺網站公告,並另行通知報到注意事項。
按此下載報名表
●歡迎國中以上之大哥哥、大姊姊發心前來擔任行堂志工,服務大眾,廣結善緣,增長福慧,阿彌陀佛!

浴佛的功德

一、浴佛的意義:
浴佛除緬懷佛陀的德誼與教導外,更藉由外在的行為來觀照自己是否時時洗滌內在的塵垢,有否保有一顆清淨無染的心,好讓自性功德顯發,早證清淨法身。

二、浴佛的功德利益:
在《浴佛功德經》中佛陀開示,浴佛功德能令眾生:
一者、現受富樂,無病延年。
二者、於所願求,無不遂意。
三者、親友眷屬,悉皆安穩。
四者、長辭八難,永出苦源。
五者、不受女身,速成正覺。

又浴佛可成就十五種之殊勝功德:
一者、常有慚愧。二者、發淨信心。
三者、其心質直。四者、親近善友。
五者、入無漏慧。六者、常見諸佛。
七者、恒持正法。八者、能如說行。
九者、隨意當生淨佛國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貴,人所敬奉,生歡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損惱。
十三者、能於末世,護持正法。十四者、十方諸佛之所加護。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三、浴佛時應如何回向?
可以浴佛功德回向度脫歷代祖先、七世父母及累劫怨親眷屬,早離苦海,速證法身。也祈願法界眾生,遠離憂愁熱惱,得大安穩、大自在、大清涼與大解脫。

生命的快樂來自「調伏煩惱」與「慈悲一切」

生命的快樂來自於兩個面向:
第一、是斷除煩惱的快樂,也就是真正的灑脫、自在,是一種內心的絕對平靜。
第二、是來自於幫助他人的快樂,也就是以真誠的慈悲,善待一切生命。
如果能夠掌握這兩項原則--「調伏煩惱」與「慈悲一切」,
生命的快樂指數,必然會不斷地成長。

曬一曬自己的內心,戰勝妄念,這也是修行

習氣跟自己時間久了就習以為自然了,不易被察覺。
做事本身就是考驗。
沒去做,覺得沒什麼難的:當去堅持完成時,你會發現內心的毛 病、習氣都會浮現出來。
拿出來,曬一曬自己的內心,無所求地去做 ,戰勝那些妄念,這也是修行。

幫自己的忙

用信心和慈愛來替換惡念;
用祈求來取代閒聊 ;
用禮拜、經行繞塔來代替無意義的活動,
就是在幫自己的「忙」。

修行的過程就是盡力的淨化身心

古人所講的,這一生我們能不能成就,關鍵都在遇緣不同。遇到善知識、遇到好老師,那麼道業自然容易成就。所以這生中,我們要努力淨化自己的身心,提昇自己的德行,使之與性德相應,如此才能感召到善知識的同行提攜。更進一步的,也可以在隨緣中,以自身的影響力,作為他人道業的增上緣。

如何淨化身心呢?佛陀教給我們的三綱領不外是深信因果、發菩提心、開發空性的智慧;細的來講,就是「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說起來字數不多,卻是我們盡未來際都要修學的功課。

好好思維「暇滿人身獲得甚艱難」之意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在修行,但是總覺得好像沒什麼進展,為什麼會這樣?最主要就是我們平常沒有好好思維「暇滿此身獲得甚艱難」此偈頌的意思,沒有好好思惟人身難得的道理而造成的。所以,過去的祖師大德們說,對我們一個初學者而言,至少每天應該念誦「暇滿此身獲得甚艱難」這個偈文一百次,而且不只念誦文字而已,更應該好好思維分析此偈文的意思。經過如此的修持,我們對於暇滿人身有一些強烈感受的時候,再去次第學習利益一切眾生的方法,這樣你才能夠成為一個圓滿自利、利他的大丈夫。否則,如果連基礎的思維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要想馬上成就金剛總持佛的果位是不可能的,因為,連一個善人都做不到,怎麼可能成為金剛總持佛呢?

行善不能等待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在平日的生活中盡己所能地多做善事,不要等到錯過了機會再後悔。
在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伸出你的援手,幫人一把。
即使一個甜蜜的微笑,一句溫馨的話語,在關鍵的時候也能給人莫大的安慰。
對你來說,這只是舉手之勞;而對受助的人來說 ,卻是終身難忘的恩德。
人生短暫無常,行善不能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