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過程應避免三種過失、六種垢染、五種不持等過患

在聽法的時候,一定要有利益眾生的心。不管是聽法,還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這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聞法的過程中,還應該避免幾種過患:三種過失、六種垢染、五種不持,這些一定要捨棄。

三種過失 1 ) 耳根不專注的過失。聞法時耳根一定要專注善知識所講的法義,不能隨隨便便散亂於其他的地方,不然的話,就像把水器扣在地上,你在上面倒了多少水,裏面也是一滴也不存,同樣,有些人一邊插著耳機聽佛法,一邊聽一些別的音樂,這種態度能不能接受佛法呢?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聽法時一定要專注善知識到底在講什麼,特別恭敬地一直聽。

2 ) 心不專注的過失。聽法時心一定要專注,否則,善知識所講的法語不可能在相續中獲得,就像一個盆子的底是漏的,任你在上面怎麼倒水,全部都會漏光、一點也不存留,同樣,講課的時候不管你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聽,每一句應該記在心裏,銘刻於心。

很多人看其他善知識的光碟時,邊看邊吃飯說話,就像對待世間的光碟一樣,這種態度是得不到法益的。當然,我並不是說學院裏有這種情況,這個範圍大家一定要清楚,我平時所說的“網路”、“電視”只是針對外面的人,學院的紀律非常嚴格,如果用這些,就會被開除。外面的人在運用電視或網路時,如果一邊做事一邊聽法,效果肯定不好,因為前面的內容還沒有聽懂,一下子就過去了,中間斷章取義地瞭解一點,這是根本不完整的。所以,依靠現代設備來接受佛法的人,你們最好先把家裏、單位的事情全部處理完,然後空出半個小時,把門關上,不要跟其他不信佛教的人一起,應該創造一個自己的小範圍,或者跟金剛道友在一起,專注地聽 MP3 或者看 DVD 、 VCD ,這樣才會真正獲得佛法的利益。我看外面的很多居士,行為確實不太如法,只不過把學佛當作一種享受,或者只是一個交代而已,佛法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也不好說。

3 ) 雜煩惱的過失。聽受佛法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別人生嫉妒心、嗔恨心、貪心,經常起各種妄念分別,和別人胡言亂語,說些沒有意義的話,聽法時心不在焉,這些都叫做雜煩惱。我們聽受佛法時,要把其他的瑣事全部放下來,在這個時間裏如理如實地聽受佛法,若能如此,聽法才有一定的功德,所以,每個人最好把自己的聽法威儀擺正過來。

六種垢染 :指傲慢、不起信心、沒有希求心、外散、內收、厭倦。

1 ) 傲慢:聽法的過程中不要有傲慢心,不要認為善知識所講的、輔導員所講的,我自己也講得來,於是在別人講法的時候,擺出一副傲慢相。

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等高僧大德,他們在別人面前聽法時,也是非常的恭敬,因為對方講的是法,所以一定要恭敬。有些人以前看過、聽過《入菩薩行論》,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但從某些行為來看,我覺得你們不一定真的懂。我本人在法王面前聽過四次《入菩薩行論》 (包括講義和頌詞) ,剛來學院時在堪布嘎多面前也得過頌詞的傳承,還有在其他堪布面前聽受,加起來可能有七、八次了;為他人用漢文講過三遍,藏文講過四遍還是五遍,儘管如此,我想如果現在有一位自己很有信心的上師要傳講,我還是很樂意聽的,因為裏面的很多道理我都不懂。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某些比我還笨的人,認為自己非常非常精通《入菩薩行論》,原因是他以前看過一遍講義。昨前天有個人打電話對我說:“我看過你的那個講義,現在不聽可以吧?”我說不聽肯定可以,但心裏想:光看一個講義是不行的,如果只看講義就可以的話,藏文有二十多本講義,相當一部分我都看過,《大藏經》大概有八到十本講義,如果看一遍就可以了,歷代的善知識們也不用一次又一次地傳講了。其實,我們的傲慢心根本不容易發覺,所以在聽受佛法的時候,最好把傲慢的包袱全部放下來。

2 ) 沒有信心:對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就像印光大師講的那樣,佛法依靠信心而獲得。

3 ) 沒有希求心:如果沒有希求心、沒有一點興趣,不要說佛法,就連世間上的一件東西,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正是因為對佛法的希求,以前的高僧大德寧願越過火海刀山,尋求佛法而得成就,如今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隨隨便便就能聽聞佛法,大家務必要珍惜,因為這種緣分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4 ) 外散:聽受佛法時心不能往外散,因為凡夫人沒有斷掉自相續中散亂的種子,色聲香味一出現,心馬上就會往外面去,往往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所以聽法時一定要專注。

5 ) 內收:有些人在聽課時一直打瞌睡或者昏沉,看他的表情也是迷迷糊糊的,這樣聽佛法能不能獲得法益呢?肯定不能。不要說佛法,就算在世間的學校裏,學生上課打瞌睡,老師也應該拿棍棒來“啪”地打一下 (眾笑) 。

6 ) 厭倦:聽法時應該要苦行,如果講的時間稍微長一點,比如我今天就延長了五分鐘,下面有人便不耐煩了,不停地看表,“為什麼還不下課”、“為什麼還在講啊”,這種生厭煩心也是沒有功德的。所以,善知識在講法的時候,不管夏天也好、冬天也好,都不能有厭煩心。不過,學院裏的大多數人我確實非常佩服,那麼早就去輔導,冬天那麼冷在外面背書,聽說有些喇嘛天還沒亮就在路燈下背書,尼眾那邊早上背書的人也特別多,求法時確實需要這樣的苦行,這是我非常高興的事情!

五種不持 :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不能領會而持。

1 ) 持義不持文:只能抓住一些意義,對詞句根本不知道。有些人這樣講:“背書有什麼用啊,我把內容理解就可以了。”但內容是依靠詞句來表達的,如果沒有詞句的話,內容肯定講得不清楚。我們這裏有些人能把好幾部論典背下來,他們在講法的時候,原文的整體框架全部了然於胸,但如果沒有背過的話,大概內容可以抓一塊,但實際上是不完整的,所以必須要依靠詞句。

2 ) 持文不持義:對詞句方面,比如辭藻學、音韻學、詩學特別歡喜,只能瞭解一些詞句,不能通達它的意義,就像我們聽歌詞一樣。

3 ) 上下錯亂而持:本來佛經論典中的內容是不會上下錯亂的,但我們把上面的內容加在下面、下面的內容加在上面來理解,就是上下錯亂而持。

4 ) 沒有領會而持:佛經中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了義、不了義等差別,如果沒有通達其中的真正意義,就是沒有領會而持。

5 ) 顛倒而持:比如,佛法本來是斷除煩惱的根本,但你反而執著它是世間快樂的因,這就是顛倒而持。

今天簡單介紹了一下聞法規律,在聞受《入菩薩行論》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按照這些如理如實地行持,遠離三種過患、六種垢染、五種不持,還有依靠 四種想 把善知識作醫王想,佛法作妙藥想,自己作病人想,認真修學佛法作治病想。加上《華嚴經》的這四想,我們聽受佛法就會非常圓滿了。

我不可能每天都強調聞法規律,但大家不管在什麼場合下聽受佛法,都要像這樣如理如法,這一點相當重要!

解脫輪迴的三要件——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

今天是佛學院開光的日子,我們能集聚於此,確實是十分殊勝的因緣。我和普總堪布,是同一傳承上師座下的金剛道友,平時一些開光儀式,我基本上沒有習慣參加,但普總堪布多年以來,在漢地、藏地弘法利生的事業非常廣,是真正的善知識,而且在藏地建立這樣的佛學院非常不容易,所以這次由於堪布的勸說,我才有緣來到這裡。 

就事論事,不管是任何一個人,若能真正幫助眾生、利益眾生,我們都應發自內心地隨喜、讚歎。因此,你們有緣遇到這樣的大德,一定要儘量結上善緣。

我們本身是學習大乘佛教的,而大乘佛教的理念,就是以佛法來利益眾生。在這個世間上,如果以財富、地位、名聲幫助別人,這只是臨時的,不能解決生死大事,但若以講經說法來開導眾生,眾生就會從苦海中永遠得到解脫。所以,我們今天集聚在這裡,是一個特殊的因緣,希望以此因緣,各位今後真正能踏上解脫之道。

你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些活得開心,有些活得痛苦,但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生存的時間都不會很長,多則幾十年,少則遇到橫死就一命嗚呼了。因此,以一個大乘佛教徒的眼光來看,人生猶如水泡般無有實質,大家對此應好好觀察。

在觀察的時候,最好能與佛教相對應,因為只有在佛教中,才能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快樂。並非因為我是佛教徒,所以就自己讚歎自己,而是在長期以來,我們通過學習、研究,對比世間的各種知識,從中發現解決人類一切痛苦的妙藥,唯一就是佛法。所以,不管是哪裡的高僧大德,只要不是利用別人,不是以各種手段來引誘別人,而是以負責的態度想將佛法精神傳遞給有緣眾生,我們都非常隨喜;對於虔誠學佛的人們,我們也發自內心感到高興。

我今天的開示,沒有特別做準備,畢竟佛法浩如煙海,不可能用短短一節課就全部講完。但正如堪布剛才所說,大家以此因緣與這個殊勝道場結上善緣後,可以在今後的日子裡,逐漸瞭解佛教的不共特點。

佛教有唱誦,有跳金剛舞,還有建造寺院等其他善舉,但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提倡聞思修行,學習佛法。假如你沒有學習佛法,那只是形象上的修行人;但若通過一定的時間聽法,然後將所學的內容再再思維、再再串習,則定可對治你的煩惱和痛苦,令其很快的時間銷聲匿跡。此時,你所享受的快樂,是任何物質都無法帶來的。如今人類發展到了 21 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生活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在這背後,大家內心的快樂反而日益減少了。所以,當你遇到痛苦和困難時,應當從佛陀的精神中汲取妙藥,系統、認真地學習一些佛法。

對一個人而言,心裡的快樂非常重要。如果缺乏這一點,就算物質上再富裕,也不可能得到滿足。尤其當大限來臨時,或者臥病在床時,地位、財產、名聲都派不上用場。會病、會死、會離開世間,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過的關,到那時,親朋好友、萬貫家財不會隨你而去,倘若沒有佛法的境界,不要說來世的解脫,死後面對中陰也會相當恐懼。

現在大城市裡的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渾渾噩噩地過生活,可是到頭來,人生幾十年一晃就過,漫無目標地追求各種所需,真的非常無聊。你們這些來自大城市的人,對這種生活應該也深有體會,明白佛陀 2500 多年前說的輪回猶如火炕,確實是千真萬確、真實不虛。就算你剛開始對此不太懂,但慢慢經歷一些事情後,也能感受到這些金剛語的甚深內涵。

這樣一來,今天在各位面前,我想順便提幾個要求:

一、出離心

修行不能只求人天福報,必須要具足出離心。什麼叫出離心呢?就是指在六道輪回中,人間、天界也好,地獄、旁生也好,詳細觀察的話,絕不會有絲毫快樂。當然,此處的快樂,並不是指暫時有吃有穿,或遇到朋友的那種開心。佛教承許的“輪回皆苦”,也不是把世間所有快樂統統否定了,而是揭示了快樂的本質瞬息萬變,對讓自己快樂的對境越執著,帶來的痛苦就越大。

這些,只不過我們沒有認真觀察而已,如果真正觀察了,也許你所喜歡的人,給你帶來的快樂根本沒有痛苦多。所以,佛陀宣說的“輪回皆苦”,是從萬法無常的行苦角度講的,若能認識到這一點,知道輪回完全是痛苦,就會渴望從中解脫,通過往生極樂或其他方式,來獲得五道十地的功德。

簡單說來,這就是佛教中所謂的出離心。這種出離心,剛學佛的人不一定懂,他們去寺院求神拜佛,多是為了家庭和睦、生意興隆、平平安安。當然這樣也可以,《地藏經》中說了,依靠佛陀的加持,無論是求財富、求名聲、求子女,皆能如願以償。但作為真正的修行人,不能把這些當作最究竟的目標。在座的各位以前對佛教的甚深理論,可能沒有特別學習過,不知道出離心如此重要。假如對此不太懂,那以後需要慢慢瞭解一下。

二、菩提心

這種出離心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否則就會淪為一種小乘佛法。在座的各位,可能都認為自己是大乘行人,但真正衡量起來,包括在這裡給大家開示的我,雖說二十多年來一直學習大乘經論,可是有時候觀察自己,真的特別慚愧,不要說無偽的菩提心,就連真正的利他心有沒有也不好說。

大乘的菩提心,是要求我們平時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哪怕是一點一滴,也都是為了利益天下無邊的眾生。這樣的利他觀,其他任何宗教都沒有,唯一是大乘佛教的特點。

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有人覺得這個太難修,因為且不說菩提心,就算是菩提心的基礎 —— 四無量心,也特別不容易做到。拿悲無量心來說,它是願一切眾生離開痛苦的發心。但對普通人而言,這種悲心是有限的,只能對“我”的母親、“我”的父親、“我”的家人、“我”的好友生起。至於與“我”無關的其他國家、其他人類,小至螞蟻以上的眾生,則很難產生“願其遠離一切痛苦”的念頭,這就是悲心沒有達到無量。除了悲無量心,四無量心中還有慈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也都要緣一切眾生。這四種無量心若沒有修到位,就根本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現在不少人口口聲聲說,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或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自己修學的話,也就是大乘佛教徒。話雖如此,但“法”是大乘的,“人”是不是就不好說了。你們自己的境界到底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大家今後務必要重視菩提心的修法。

你們也許沒有發現,一個人只要有痛苦,不管是身體的還是心裡的,全是自利心所導致,這一點你們務必要牢記!在生活中也好、感情上也好,只要你心裡不舒服,就肯定跟自私自利心有關。明白這一點後,大家今後一定要學利他的菩提心。

三、無二慧

光有菩提心還不夠,還要有無我的空性觀。這方面,《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四百論》講得非常清楚,也就是在究竟的空性中,“我”不存在,萬法也不存在。這樣一說,聽起來似乎有點玄,實際上,佛教雖然也承認世俗中“我”是如幻如夢的假像,然而詳細去觀察,鼻子不是“我”,耳朵不是“我”,身體不是“我”,心不是“我”……這樣一一剖析下來,所謂的“我”根本找不到。

當然,這需要有一定的佛教水準,否則,剛開始學佛就說“我”不存在,有些人可能會害怕的。正因為大乘的空性法門極其深奧,當年在印度,許多小乘佛教徒都不接受;包括現在的泰國、緬甸等小乘國家,對大乘佛教也並不是很贊同。所以,了知無我空性的殊勝之後,希望大家要好好學習。

以上給大家講了幾個最關鍵的問題,剛才堪布也說了,以後有時間的話,他會給大家講《大圓滿心性休息》、《入菩薩行論》等法要。這些法都非常殊勝,希望你們要系統地聞思,不然,表面上當個佛教徒、皈依了三寶,這樣儘管也有功德,《譬喻經》中就有皈依佛一聲便可逃脫摩竭魚之口的故事,但若想真正獲得解脫,最重要的還是系統學習佛法,然後詳細對照自己,不斷地調伏內心。

看看歷史上的高僧大德,他們每天早上三四點鐘就開始修行了,整個人生都是在精進、智慧、悲心中度過的。可我們凡夫俗子,大多數都是吃喝玩樂,把特別寶貴的人身渾渾噩噩就浪費了,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所以,你們來到這裡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修行。這個道場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周圍非常寂靜,算得上是人間淨土了,不像大城市裡到處鬧哄哄的,什麼都令人眼花繚亂。到了這裡以後,如果你有因緣,哪怕每年抽出一兩個月來實修,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們這個人生,不是為了錢財,也不是為了地位,而是要想方設法獲得解脫 —— 不僅從暫時的痛苦中脫離,還要從輪回的鐐銬裡解脫。若想達到這個目的,沒有一定基礎的話,恐怕非常困難。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務必要通達以上的道理。

你們在城市裡生活的人,物質方面特別優越,但從精神方面來看,確實非常非常貧乏。因此,若能在這裡呆一天,也會給心裡帶來一種寧靜。一旦自心得到了寧靜,對三寶的信心、對眾生的悲心會油然生起。所以,前輩大德讚歎依止寂靜地方的功德,原因也在於此,你們應該好好地感受感受。

時間會改變一切!所以,真的要對別人好一點!

「時間會改變一切!所以,真的要對別人好一點!」

延續思考:

● 「對別人好一點」的心態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當然不是在功利主義上或人情往返上,這些都還是輪迴乃至墮落的情見。不過在最低層次上,因果絲毫不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若希望他人尊重我們,我們就應當先尊重他人。 然而,就大乘解脫而言,「對別人好一點」是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大家皆有佛性, 平等平等。同時,為了能於未來以佛法真實利益眾生,此時若不結善緣、清淨緣,屆時眾生見到我們可能生起煩惱、無有歡喜之心,那時便無機會以法緣令對方增上、乃至出離輪迴了。 所以,「對別人好一點」的心態是「不離菩提心」的待人處事。

●「不離菩提心」的思考方向是:隨著時間的延展與閱歷的拓廣後,在修行上,自我內心的觀照調整有否與佛法相對應?善法的增長是多於惡法的增長呢?還是恰好相反? 有沒有每天更趨向於慚愧、更趨向於慈悲、更趨向於智慧解脫?乃至於念念中,幫助一切眾生趨向於成就佛道?

●更進一步的,這些思考是否建立在空性的智慧上?能否了知一切人事對境皆是自心虛妄所生,如夢、如幻、如陽焰,毫無堅固實體可言?若在這些幻化相上起心動念而造業,豈不愚乎?反之,若能以假修真,藉境解黏去縛,回歸佛陀教化本懷,這才能真正從輪迴當中解脫。

任何法門的修持都是為了從二執當中解脫(解黏去縛)

對一個初機的修行者來說,我們應該要非常清楚的了知修心次第的開展,同時對這樣的了知要深具信心。所有一切的法教、法門,不論它是小乘、大乘,還是金剛乘,任何修行的法門,其唯一的本質、唯一的目地是要對治、消彌我們的我、法執,所有一切法門的修持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從二執當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正確的了知。有了正確、真確的了知之後,當我們在做任何法門修持的時候(如念佛法門),我們會開始發現,我們做了修持之後,這樣的法門修持會幫助我們、影響我們去消彌、減低二執的力量,不論這個力量消彌的程度為何,但是它一定具有這樣的影響力,同時可以讓我們了知我們的修持是依著正確的方向。我們也了解到,在這一生之中,如果我們持續的修持,這樣的修持是循著正確的方向了。

念佛十種功德

「念佛」十種功德:

( 1 )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 2 )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 3 )常為諸佛晝夜護念,又 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 4 )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害。
( 5 )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枷,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 6 )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 7 )夜夢正直,或復夢見 阿彌陀佛勝妙色身。
( 8 )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 9 )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禮拜,猶如敬佛。
( 10 )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並諸菩薩聖眾,手持金臺,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因「念佛」功德如上述之殊勝,又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是故心存僥倖之徒,雖然信願俱足,但是遲遲不想如法「念佛」修行,只想俟「臨命終」時,再行十念佛號,希冀獲得 阿彌陀佛接引,無有是處。

殊不知《群疑論》云: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 1 )善友未必相遇,無勸念之 人;( 2 )業苦纏身不遑念佛;( 3 )偏風失語;( 4 )狂亂失心;( 5 )遭水火; ( 6 )遇豺狼;( 7 )惡友壞彼信心;( 8 )昏迷致死;( 9 )陣亡;( 10 )墜高巖 。此皆尋常聞見,不論僧俗,人皆有之,宿業所招,現業所感,忽而現前,不容迴避。忽然遭著一種,便做手腳不得了也。知識活佛,救不得了也。便隨業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到那時要聞佛名,不聞了得。是故,應趁未老未病,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號,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

由此觀之,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信願行三資糧俱足),合集功德(六度萬行),迴向西方淨土,念念(阿彌陀佛聖號)不虧,即無慮矣!蓋真信修行之事,端的是要生極樂世界,專意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斬群邪之寶劍;只此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醫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達唯心淨土。但只要記得這一句彌陀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

廢時利用

定課可以少一點,比方十分鐘,但是還有其他很多的時間可以利用。 例如排隊、坐車、採購、聽無聊的發言,等等這些事,佔去你多少時間,這些時間本來很煩人,可是利用來念佛念咒多好。 這是廢時利用,我最提倡廢時利用。 廢時利用的天地非常廣闊而且減少煩惱,你不著急了,什麼事你也就安穩了。 別人佔去我的時間,很著急,很不耐煩,現在反正我念著佛呢! 我這兒有正用。 所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常常都能提起這一句,這是根本的修持。 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號,……。 有的時候碰到為難的事,碰到緊張的事,這個時候你越要念。 緊張的事情來了,一著急,腦子會有些亂,在這種情形之下,先搶它幾句咒,你再考慮,它就不一樣。 考試、答問題,都可以這麼去做,往往有特殊的效果,這句一定要熟。

勸真實發心,善處逆境

(一)任何一個人,如果不願意醉生夢死,一直糊塗到進火葬場,那就首先必須明白這一件事:為什麼要活著?活著是為瞭解決什麼問題? 

人身難得,哪方面難得?天比人聰明,有福有壽;天比人好,為什麼不說天身難得?因為在解決根本問題來說,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樂放逸,不像人能精進;人身難得而易失,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最好機會是人身,但這個機會如電光石火,稍縱即逝。三途一報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個問題很明顯,活著就是為解決生死,也就是抓住這一生機會永超生死。 

(二)「眼前都是生死事」,既然活著便必然有這些事。表面看來,這些事與出生死有矛盾。怎麼辦?道理很明白。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離開衣食住行與社會聯繫。所以要抓綱,一綱舉萬目張,一領提全衣順。所以在頭腦中要有出生死這條綱。萬變不離其宗,萬目皆隨於綱,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為了什麼?如果其目的、動機落在佛法上,那麼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場中,忙得腳跟不點地,可是,內心深處,是個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騙佛,表面是佛教徒,實質上何異於魔子魔孫!同樣,整天拜佛燒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災延壽、富貴榮華,妻兒子女,人間福報,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癡,知道佛法還是這樣,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當然有無窮無盡的世間事,只要從出世法出發,並落實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嘗有妨礙呢?但是當有不同的機會時,選擇什麼,這是檢驗自己最好的儀器,是自己有沒有真實發心的真實表現。老是為了世間而犧牲出世間,那還談得到什麼發心呢? 

(三)有的時候是不容你自己選擇的。例如我的上幹校和你的下農村,是不由分說。這類的事,大的小的,酸、鹹、苦、辣、甜樣樣俱全,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怎麼辦?既然無容選擇,當然也就無法逃避。那就要逆來順受,化火宅為清涼,轉毒藥成甘露,善於利用,善於轉變。 

一切事物皆有兩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對於我們的根本大事,同樣有以上兩方面,就看我們會不會用,會用就能轉。但能轉物即同如來。「轉物」二字多少人錯會,以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樓搬走了,才是轉物。不對,那是聖末邊事。應知,轉煩惱為菩提才真是轉物。例如:文革時我在河南幹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厭惡。對於自己的家庭與自己的前途一籌莫展,無能為力。整天勞動,身同牛馬。這是好事是壞事?可是我當時覺得,人不願和我說話,我正好一句話不說。既然許多事我盤算也無用,乾脆就不想。於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個飛躍,壞事變為好事。 

對於你來說,現在(一九七九年)是好事還是壞事?應該說有好有壞。工作單位要垮臺,經濟上沒有收入,從世法看,這都是壞事。但必須重視這當中有一件大好事:現在可以有全部的時間和最好的因緣,來學佛和修行。這不但是在家人所難有的,出家人同樣也難於求到;可是你自己有了!怎樣使好的方面落實,是現在的首要問題。關鍵是這三段話要理解清楚:第一是發心;第二是分清主次,知所選擇;第三,在無選擇之中,則從兩方面下手。避免其壞的方面,落實其好的方面,當然無往而不利。 

這一段話雖不圓滿,但萬分重要,應好好去思考。如能信受,絕不辜負這一生。好好努力!(黃念祖老居士)

勸放下萬緣,單提一念

您當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了生脫死,唯此一法。所謂萬緣,不僅柴米油鹽、妻兒子女、富貴榮華、地位聲名、功勳事業、學術文章等等世俗之緣,應捨應放;實則您今日信中,所問之咒名,與所求之聖像等等,總之,亦在萬緣之中。以上對於初修,當然是正事。但對於您八十一高齡,終身習淨之老修行,則應一刀斬斷,一齊放下。萬緣放不下,則此一念決定提不起。往生之關鍵,在於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還是在寺中念,所貴者是你的念是否一。您當前迫切之務,就是把一切善緣、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疊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問,心中孤零零地單提這一聲名號。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實實,綿綿密密,一直念到佛來接引,一氣念到花開見佛。這樣念,決定往生;這樣修,也即是萬修具備。切不宜頭緒過多,百端並舉,東張西望,顧此失彼。 

誦經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應繁多。總以隨時隨地持名為主,其他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賓奪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總不如老實念佛,念念相繼。(黃念祖老居士)

根本修持心要

這個內容呢,簡單說就是根本修持。我們幹什麼,你要知道什麼是根本啊。因為你現在不是佛了,「背覺合塵」了,不是佛了,是凡夫了。要恢復你的本來啊,你就必須有所修持,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啊。得到根本之後,還得去修持,修德不斷的有功,性德才一步一步的全顯。四十二品無明,破一品證一品法身,等覺菩薩破了四十一品,還有一品未破,他看佛性還像霧裡看花,還隔著一層霧啊。所以要靠修德,一步一步修持啊,再說一步,性修也不二。

目前,我們怎麼開始,什麼為根本,以什麼來進修,總結了三個方面。一個叫出離心,出世間的出,離是離開、厭離。第二叫菩提心。第三個叫正見。要把這三個做為根本。過去呢,我們對菩提心和正見談得很多,但是對出離心談的不夠。出離心是淺一些,但是它很具體。你要因為它淺而忽略它,就有許多人因為出離心不夠,而一生的修持不見功效!所以出離心還是很重要。出離心是什麼呢?就是要出世間呀,出世呀,對於世間的這一切,眾生所愛戀的東西,你都能放得下呀,這叫出離。享受、食欲、色慾、功名富貴,家庭的幸福呀,種種名譽、地位這一套,眾生所喜歡的,對於這些東西要出離。這是我們學佛要覺悟的人,最開始的出發點!很多人都是好高騖遠,把這個就輕視了。輕視之後,最後還是由於它,你沒有解決問題!所以跟出離心相反的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愛染啊!我喜歡這些東西,被這些東西所染嘛,你離不開嘛,愛染嘛。

憨山大師對這個問題說得最沉重。眾生啊,你的修行,你要去斷愛染的心啊,你要不去掉愛染的心去修行,愛染的東西,它也跟著你長啊!他沒有打比方,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就像人身上有正常細胞,也有癌細胞一樣。愛染是癌細胞,若是癌細胞多,你吃的營養,癌細胞比正常細胞長得還多、還快。因此,到最後你那些功德,覺悟都不起作用。因為你的愛染比它長得還快,最後就是它跟隨著你。當然你做了很多功德,念了很多經,懂得很多道理,能說,能寫書,但實際思想中愛染的是主要的,佔的分量比較重。所以你在臨終之後,在往下掉的時候,什麼地方著地呢?就是沉的地方先著地!踢毽,咱們很明白,在踢上去的時候錢向上,下來的時候,那就是錢在底下,重處先落。那麼,人在最後決定你下輩子到哪去,也是很自然的看你所種的在哪。不在乎你說的怎麼怎麼熱鬧,那些東西都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你真正的那個根,那是你所種的,實際上是它來決定你的歸岸!這個是你種的。所以我們第一心要有出離心啊。按照憨山大師的話,就是要降伏其心啊,降伏愛染之心啊。

咱們淨土法門,也是發願要有厭離心啊。不是對世間的貪戀,你一貪戀,再怎麼念佛也沒用。三資糧嘛,三資糧是照相機的三角架,兩條腳的支架就不能用了,把照相機摔壞了。你缺少厭離心,或者厭離不夠,你念的再好,也是兩條腳的照像機架,不能使用。所以這個很關鍵!首先一句話,六祖的話:佛法出世間,要把世間一切別人所留戀的,我們不留戀。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王位也不要了,眷屬也不要了,一切都不要了。出家,到了山上行苦行,一天拔一顆穀子吃,瘦得渾身皮包骨。成佛之後,還是挨門要飯。這就是捨掉世間的一切。

現在很多地方寺院裡的香火也盛,錢收入也很多,美國的法師,美國的汽車都不坐了,要坐從德國進口到美國的汽車。因為羨慕這個出家,到驢年你也不能成佛。那天,聽到一個人介紹釋迦牟尼佛,大寶集經裡頭是藏文本的,藏文本說的比較詳細啊。釋迦牟尼佛沿門要飯不是那麼順利。有的人就把釋迦牟尼佛哄出來,有的看到釋迦牟尼佛給他潑水,往身上倒髒土趕他走。還有的人把飯裡埋屎,吃到底下屎都出來了。還有在佛的飯裡放毒藥。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偉大就在這兒,不是求得一種名譽、地位、享受,他照樣與大悲心相應,這一切與大悲心相應,我還是來教化你,後來他覺悟了,懺悔啊,不這麼做了。釋迦佛跟彌勒佛同時修行的,彌勒發願就在最好的時候成佛,釋迦佛發願就在鬥爭最牢固的時候成佛。這個鬥爭牢固,不僅僅是兩派意見不同有鬥爭,家裡頭父親和兒子之間要鬥爭,母親和女兒之間要鬥爭,就是在這樣的世界成佛。為什麼?因為這種世界上人最苦啊,這些都是出離心,沒有一點點為自己的,這個事情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啊。所以我們的出離心,就是要克服愛染啊,這是根本中第一件事情!為什麼說有的時候,你登堂說法還是和求名的心有聯繫啊,所以要很警惕啊。悟達國師為什麼一升座,一念驕傲,長人面瘡。所以出離心我們是不可忽視的,而且這是個癌細胞。

光是出離心不夠啊,因為很容易形成什麼呢?我自己一切都不留戀了,去修行啊,這很可能形成小乘。小乘是真正證到了人無我啊。我們的留戀,我們的愛染,實際就是一個我。我喜歡這個,我要這個,我要好,我要長壽,我要有名,我要有威信,我要成功,實際就是從一個我字出發。這個我字就是萬惡之淵啊!所以出離心,它就能夠解決這個我字。阿羅漢就解決了我字,他真正證到了人無我啊。他的見惑思惑都斷了,貪嗔癡慢這四樣東西,不光是咱們欲界這四樣東西,色界的色貪嗔癡慢,無色貪嗔癡慢全斷完了,才證到阿羅漢。真正證到人無我,證到有餘涅槃,他真的是涅槃了。但是就是這樣,釋迦牟尼佛也是不讚許的,不但不讚許反而呵斥,說這是焦芽敗種。你自己把這看淡了,自己覺悟了,對於眾生你沒有發起大心來,對於眾生有什麼好處啊,所以成為了自了漢啊。焦芽敗種,是剛發的芽就焦了,種子就已經腐爛了。再有極好的土,極好的水,極好的陽光,它也不出東西。所以我們還要發大悲心,菩提心是大乘心。

有一本書叫《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的,這是必讀之書。《大乘起信論》,你們誰要讀,我這兒有啊,從我這兒請,我可以送給你們。要生起大乘的心,大乘的心也就是發菩提心,要信大乘法。現在世界上的佛教,一是北傳,一是南傳。南傳就是小乘教,斯里蘭卡、泰國,就是小乘教。有的小乘教不大相信大乘,說大乘不是佛說的。世親菩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先也反對大乘,後來懺悔。當時要用拉舌頭懺悔,拉一舌頭不夠,罪太大了,後來怎麼辦法呀,拿誹謗大乘的舌頭來讚嘆大乘,所以造了五百多部論。《往生論》就是他做的。現在有些人對於大乘,還是不能信呀。他沒有很好的學習世親菩薩,佛說這是焦芽敗種呀,我們發的菩提心就是大乘心。

菩提心粗淺的說,就是三個內容。它不是跟出離心相另外的一件事,它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發展。自己解脫的時候,眾生雖然是虛妄的,但是在這虛妄之中,這些苦痛,如夢幻泡影,咱們的人生就是夢啊。我們在這個夢中沒醒的時候,咱們還是覺得很真啊。從佛菩薩出來,夢中這種恐怖、顛倒、痛苦,也不要叫他受,所以叫大願啊。佛對眾生等同己子。大家好多都有了孩子,你們要體會體會,佛之愛護我們,就跟你愛護懷裡的小寶貝,還要深啊,還要愛啊,愛護一切眾生。我們對佛教只是有緣慈,小慈,對於自己的寶貝,愛的很呀,跟你有緣啊。你要是能推廣,那心就廣大了。不是為自己,頭一個基礎,不是為個人打算,不是為我打算,不是我字當頭,把我都能犧牲了,這就出離了。你還要利他,不就發展了嗎。不光是我不留戀這一切,而且,我要使別人同樣也不留戀這一切。不但我夢醒了,別人的夢也要醒啊。所以從大悲心中出來大願啊,同時也是大智慧。阿羅漢有他的智慧,不然他怎麼破見思惑,證我空啊。但他還不是大智慧啊,要是大智慧的話,那就一切平等了。阿羅漢知道,我們都顛倒了,我們都錯誤了。世界是苦啊,沒有可樂啊,我們把這當做可樂,要悟脫啊。苦是苦苦呀,好是壞苦啊,好事一天沒有了,就成苦了。

有個人存了一筆錢,這個先生是解放時期的人,日本人來了,本來要兌換錢,他不知道,後來一宣佈錢全作廢了。這一千塊錢一輩子攢的,他非常痛苦,痛不欲生,這是壞苦。他有這一千塊錢很高興,日本人說兌換沒兌換,全部成白紙了,就哭了。一樣啊,像我的內兄,他的愛人長得好極了。五月節結婚,沒到八月節愛人死了。痛不欲生,壞苦,都有這個事。苦惱極了,簡直人都傻了,得了肺病。所以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樂之後就是壞苦,沒有一個不壞的。你再愛的人也有死別嘛,怎麼不壞呢。你最愛的是這個身體,它必須得死啊,必須是壞苦啊。越生活好,你越留戀,壞苦越深!所以皇帝死得時候非常痛苦,他不想死,求不死藥,到處求人找神仙想不死,求不得嘛,壞苦。還有行苦,念念遷流是行苦。所以阿羅漢知道沒有樂是苦啊。世界上髒極了,沒有乾淨啊。

我在囚禁的時候,幹校叫我參加宰豬小組,你信佛叫你參加宰豬。可是,我在這裡得到了很大的好處。一方面,宰豬的時候給它念念。再有一刀下去,把這豬皮拔開,拔開皮前,豬是豬,人是人啊。拔開皮以後,豬與人內臟是一模一樣。再美的人,你拔開皮和它一樣,一層皮,就被這一層皮所迷惑!沒有一樣東西是乾淨的。我沒吃素之前,喜歡吃豬蹄,豬蹄怎麼能吃,豬成天那只腳插在泥裡頭,糞裡頭,常年在那裏泡著,髒極了。一個人就是行走的廁所!哪有什麼乾淨的。連人喝的水,好多是洗尿布的水。南方就是這邊在涮馬桶,那邊在喝水、煮飯。現在我們也要吃河水,北京也要吃了。河水多髒啊,什麼東西都在裡頭,哪有什麼乾淨啊。不淨以為淨,不知無常以為常,念念都在生滅。實際上有智慧的人,看我們跟電影一樣,剎那剎那生滅。電影何嘗有連續的東西,都是一片又一片,靠人的思維把它聯起來。你看一個故事,實際都是一個個斷片。人也是一樣,剎那生,剎那滅,你的意識在那兒維持著,一切都是無常的。

那麼再有一切都是「無我」,總覺得有個我呀。阿羅漢徹底解決證到了「無我」,不是理論知道無我,是證到無我,所以他涅槃。光這個怎麼樣呢?比我們是覺悟了,但是他還有四個顛倒呀。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把四個顛倒還要扭過來呀。阿羅漢無我,有我;阿羅漢不淨,淨;阿羅漢無常,常;阿羅漢無樂,樂。這就是常樂我淨。無常,無樂,無我,不淨,到了佛菩薩,常、樂、我、淨。所以我們這個法,它是螺旋上升的。光有個出離心在前頭還不夠,發大乘心才能成佛。要廣度一切眾生,要有大慈大悲的心呀,光這個還不夠,你沒有平等啊。你沒有真正知道這個實際,我是沒有了,這個妄我是沒有了,還有個真我呀。有佛性啊,有我呀,這個佛性不生不滅是常啊,清淨極了,從來不染污。它怎麼不淨啊,它是寂滅為樂嘛。

咱們這個樂啊,跳搖擺舞,喝酒,吃螃蟹啊。我看這個是苦啊,就感覺很苦,我不覺得這是樂。過去舊社會上,那時一些酒宴、宴會,不要等席散人空的時候覺得可悲,就在最熱鬧的時候,就覺得是很可悲的事,沒有啊,無可樂者。但是現在以什麼為樂呢?它是寂滅為樂,所以這個樂是好的嘛。無我啊,不淨啊,苦啊等等,這是阿羅漢的四道。所以我們先要破凡夫的四道,凡夫的四道就是出離心啊。有的人就混了,混了就亂套了。我們先要出離,把凡夫所執著的東西,我們不執著。在這基礎上發展常、樂、我、淨,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有時候,不能把一句話死於句下,因為道理是圓的。發一句話死於句下,那就變成死東西了,佛法不可能是個死東西。

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是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就是佛的心。要成佛,必須有因果律,要有因,才會有果,你沒有因,怎麼會出果呢。所以必須有菩提的因,才會有菩提的果。必須有佛的因,才會有佛的果。必須發菩提心,大智慧,一切常樂我淨。所以《楞嚴經》說,一切事究竟堅固。到了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叫取,也沒有什麼叫捨,沒有什麼叫出離。但一定要在出離之後再來說,沒什麼叫出離,這才是比較正確的路子。你根本不出離,根本留戀,留戀世間這些榮華富貴,紅紅綠綠,你說我不要出離,那你就是自欺欺人!好多人就搞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以出離心為基礎之上,發起菩提心,大悲、大願、大智慧。所以《心經》說,我要度一切眾生。大智慧,大悲,大願,我要度一切眾生。什麼眾生都要度,我要度他成佛呀,入無餘涅槃。這是大願啊,大悲呀,他的智慧也同時就在這裡啊,實際上沒有眾生是我度的,這樣的心叫菩提心。

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發菩提心不是容易發的,真正有了這個心了,你這個時候就成正覺了。還有一句話就是說,「初心畢竟二無別」。初發菩提心,剛開始,便成了初發心菩薩,一直到成佛畢竟了。初發心跟畢竟這兩個沒有分別,因為在一個圓上,起點就是終點,初步就是到家。所以我們老是有次第,這還都是眾生的情見。如是二心先行難,因為畢竟不是難,你在凡夫這種情況下,發起了菩提心,這是極難的。所以《無量壽經》中要往生的人,都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所以發心是一件大事,這是根本的中間,出離心,菩提心。

第三個就是我們老說的正見。阿彌陀經裡的三十七助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這是三十七助道品。前頭四個沒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是十二個。五根、五力加到一塊共二十二個。加上七菩提是二十九個。加上八正道,三十七個,三十七助道品。

八正道,也稱為八聖道,這是入聖的道路,這個道路,以正見為首。那麼,密宗更強調見,絕定的見宗,一切以見作為絕定!不看你別的,先看你的見,跟禪宗是一味的。六祖就是見可用,六祖所掌握的東西,遠不如神秀,就是他的見可用。密宗稱為絕定的見宗,所以說見很重要。咱們就拿八正道來說吧,三十七證道品最後是八聖道,八聖道以什麼為首,正見為首。有了正見,你才能有正思啊,沒有正見,你思維什麼呀,是邪思。這八聖道是,正見、正思、正語、正命,你靠什麼生活,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所以稱為八聖道。以正見為首,才能有其餘的東西。才有正的思維,不是胡思亂想,不是邪思。才有正的語言,才有正的事業,才有正的立命。你是個什麼命,是邪命,就靠著種種不正當的手段來謀生。邪氣不正的精進,精進是好的,正精進才是好的,你盲修瞎練,那有什麼好,那越練越壞,你走路跑步,跑得越遠,將來你退回來的道路就越多。所以才有正念正命。

正定跟邪定。一些外道大仙啊,有的人跑到那裏求保祐,可笑。他們是有本領,叫做邪定。大家有的時候就想兌現,他不知道是從什麼地方兌的現。妖通、術通、鬼通、報通,種種的都是從邪定裡出來的。還有有漏的禪定,修第五度的禪定,打坐怎麼怎麼樣,有漏的。能升天,升色界天,升無色界天,當然你不進的話還得墮落。正定就不是一樣了,定能生慧,戒定慧就成佛了。所以得正定,從正見所開始。什麼叫正見,慧眼明瞭,見理正確,智慧的眼很明白,很清楚,了了然,能見理體,很正確的看見理體。這也就是夏老師說的,理明信深的開始。理明才有深信,深信才有切願,才有專念。正見,所以他擱到在第三,發菩提心之後。要有一定的智慧,由於智慧才能正確的、比較分明的看到第一義諦,它的本體。從這兒入手,底下才有其餘的證道。所以很多法門都是先悟後修啊。圓教的法先悟後修,不悟沒有正見,你修什麼。唯獨淨土是特殊的,這是阿彌陀佛最大的慈悲啊。你先念起來再說,要是真正肯老老實實的念,你不知不覺,把這些東西都放下了,就是正念分明,暗合道妙。

後來,我提了一幅對子,都是藕益大師的話,「從事持達理持」。從事持開始吧,你可以達到理持,達到理持,還有什麼話說,什麼發菩提心,整個都是菩提心了,都是理持啊。「從事持達理持」,這是藕益大師要解裡有這麼一句。我給他湊上一句,成了一幅對子,「即凡心成佛心」,就是你的這顆凡心就成了佛心了。要沒有這樣的方法,咱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沒有法子出生死業海啊!所以這個正見,你要是真正能夠相信,像這個定義就很難啊。要是說能夠悟,起碼要有一個解悟,沒有解悟,你怎麼能說慧眼明瞭,見理正解。但是在淨土法門來說,你真正相信信願持名,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解決問題。就信願持名,這個本身就是大智慧,信跟智慧是一致的。這樣難信之法,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你能信,也就是你的智慧去超越!淨土法門這一點很重要。現在大家不能夠去參究,不能夠大開圓解,不能夠參禪,破參,那就很難達到這兩句話啊,慧眼明瞭,見理正解。能真正信願持名,淨土宗能夠信的下來,信的很踏實,也是正見。所以這是我們說的三個根本。

所謂知見,一部佛法就是把眾生的知見,換成佛的知見。所以佛以大事因緣出興於世,什麼大事因緣?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給我們開呀,給我們示呀,我們要怎麼樣呢。我們就要有種種的修持,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入了佛的知見,悟了佛的知見,我們就可以給別人再開佛的知見,示佛知見,就這麼一件事。所以要斷惑,先要斷見惑,斷思惑,才能斷塵沙,才能破無明惑。斷惑就要以斷見惑為始,八正道就以正見為始,所以關鍵是破惑,破見,破這些不正確的見,悟正道。你現在有了正見,最後把眾生的知見變成佛的知見。所以正見,我們老談這個見啊,見跟見解的見,是最對頭,悟是那頭,真正到了佛的知見,就是正的那頭。見包括的很廣,就是你的觀點,你決定性的觀點,你怎樣看這個問題,你怎麼理解最中心的東西,叫做你的見。

我們現在要修行,主要就在這三個上頭,你不能出離,讓它慢慢出離,讓它慢慢淡,菩提心叫它長,正見叫它慢慢清楚,邪的知見要像剝筍皮一樣剝掉啊。沒有什麼叫做正見的,但盡凡情就是聖解。剝筍皮去,把你邪見剝掉,須知聖解亦凡情,不是添出什麼東西叫聖解。佛知見,就是把你種種的知見剝掉,所以捨身容易捨見難,捨見可不容易啊。每個人現在都固定有個見,看你怎麼去破它。好難啊,大家回想一下,這幾年的經驗,誰要去掉一點見,經過多少努力,多少祈禱,多少時間,它才能壞一點。從對方也就了解自己啊,自己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這兒所說的三根本,三根本從這兒出發,根本就是要長出枝葉來,枝葉長大之後,根怎麼樣呢?根隨著長啊,所以說葉落歸根啊。樹到秋天落葉子,葉子都落在根上,葉子所到的地方,根就長在那兒。所以我們修持中,枝葉子也在長,同時根本也在長。從根本長出枝葉,枝葉長了以後,枝葉經過陽光化合,又把營養送回根本,互相促進。那麼,底下就是從根本產生修持,修持中根本也在長,只有根本在那兒長了,才表示你的修持得了力!不在乎見佛見光,出神通,老想在功夫上找一點成績,就是邪見。最大的功夫就在根本上長,你另外求什麼,心外求法,就是邪見,這個見就得捨。不管你念的怎麼樣,好好去念,你把出離心長一長,菩提心長一長,正見再分明一點,這是根本,不要去悟外。所以今天我們談這話,很具體。(黃念祖老居士)

認清輪回的本質

認清輪回的本質,你就會對輪回產生厭倦,而如此的厭倦將激發你努力尋求解脫。透過努力尋求解脫,你將獲得解脫。輪回從來不會自行消失。你自己必須積極地想要根除輪回。

如果你認識到輪回的痛苦,你將認清煩惱和煩惱所產生的負面行為是痛苦的根源;你會認清執著於自我的概念是煩惱的根源。如果你能夠去除那種執著,痛苦就會止息。解脫意味著讓你自己脫離煩惱和負面行為的束縛。而讓自己脫離這種束縛的方法是修持佛法——去修學戒律(戒)、禪定(定),以及讓你了悟自我和現象不存在的智慧(慧)。戒律是禪定的基礎,禪定是智慧的基礎。如果你適當地修持佛法,即使一天只有一小時,無數生世和無數劫以來所造作惡業的結果將能夠被清淨。

隨著你持續地修持佛法,即使修持的時間不多,仍將逐漸能夠在解脫道上向前邁進。最後,你將證得永不消逝的真正大樂。《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