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對今生俗務的所有關注

嘉瑟·東美說:

你將不會同時成就佛法和凡俗今生的目標——

如果這是你的願望,

毫無疑問的,

你正在欺騙自己。

嘉瑟·東美也說: 

對於修持佛法而言,

最大的障礙莫過於沉迷在今生的成就。 

諸如密勒日巴等過去偉大的修行者瞭解到這一點之後,他們離開家鄉,居住在僻靜處,於洞穴內禪修,幾乎沒有任何蔽體的衣物或維持生命的食物。然而,密勒日巴和其他偉大的修行者證得全然的了悟——了悟如天空般的法身、究竟之自性、究竟之證悟。那種了悟是他們唯一的財產。這是為什麼密勒日巴尊者被全世界的人,甚至被不篤信宗教的人敬為真正修行者的最佳典範。

放棄對今生俗務的所有關注,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法。如果你告訴一個人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而他的心尚未準備就緒,那麼他將無法接受這個說法。他會想:「這個老頭子瘋了!」一般人認為空性的教法深不可測。同樣的,如果你要這個時代的人放棄俗務,不論出家眾或在家眾,他們會想:「這個老頭子精神錯亂了!」你所說的話的真正意義不會深入他們的心。但是,這是千真萬確的:如果你強烈地執著於歡樂,求取事物、名聲和讚譽,那麼不論你多麼努力地研習和禪修。把高深的教法融合成為你的一部分,甚或成為一個上師,都對你完全沒有幫助。

能放棄對今生的所有關注而品嘗佛法修行之全然喜悅,這樣的人非常稀少。如果你開始教導人們要對親戚、財物、房屋、土地和今生的其他享受感到厭離,那麼人們會開始看起來像一隻頭被棍子敲了一記的驢子。他們的臉會變得陰鬱,他們會感到不自在,寧願沒有來聽聞教法。

蒼巴•嘉惹說,為了出離世間,我們必須持守十一個誓願:

不要迎合遵從一般人的態度,而要獨居。

遠離你的故鄉。

要覺得你已經享有足夠的感官歡悅。

保持最謙卑的狀態,

就能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在你的心中部署一個密探——

從事能夠根除對所愛之人執著的禪修。

不去留意人們說些什麼,

讓他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不要感到憂傷,

即使風把你珍視的一切帶走。

對今生了無悔恨,

仿佛你是一個垂死的乞丐。

不斷念誦我一無所需」這個咒語。

穩穩握住拉制你命運的韁繩,

讓自己被真正修行之雲圍繞。

當人們接觸到那些已經出離世間、披上袈裟、終其一生研習和禪修的人,人們敬重他們為真正的僧伽,並且盡可能地提供協助。

這種自然而然的敬重,乃是佛法本俱之善的清晰展現。《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

空性和因果

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也要努力去完成,沒有任何的保留或猶豫。同時,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惡行,也要避免從事。 

當你對空性的了悟變得如天空般廣闊時,你將更加相信因果業報的法則,並瞭解你的行為舉止是多麼重要。世俗諦在勝義諦之內發揮作用。對一切現象之空性的徹底了悟,從未讓任何人去認為善行不會帶來快樂,或惡行不會帶來痛苦。

從空性中生起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幻的因與緣合和的結果。現象之所以能夠有無窮的展現,僅僅是因為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如龍樹所說的: 

唯有萬物空,

萬物才可能. 

太空的存在,使整個宇宙得以在其中展開,而宇宙的開展不會對太空造成任何形式的改變。雖然彩虹顯現在天空之中,但彩虹不會讓天空產生任何不同,天空只是讓彩虹有顯現的可能罷了。現象使空性(emptiness)生色,但從不會使空性腐敗墮落。如果你徹底瞭解現象透過緣起而顯現的方式,那麼在座上禪修時,要瞭解空性見(the view of emptiness)也將不會困難。在座上禪修之後,進入座下禪修之時,你將清楚地認識行為(業)及其結果(業果)之間的直接關係。這將使你能夠輕易地區分正面的行為(善業)與負面的行為(惡業)。

你的見解能夠、也應該盡可能地崇高——這是沒有危險的,因為證悟是究竟見解的全然了悟。但在同時,你的行為舉止應該盡可能地建立在了知因果業報的基礎之上。如果你失去了對行為的這種基本態度,如果你忘記了所有的常識,把崇高的見解做為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的藉口,那麼你就如同尋常人一般,正在從事違背佛法的世俗活動。如果你讓情緒牽著你的修行離開正道,朝著那個方向走去,你很可能會陷入輪回的沼澤之中。

一個廣闊無邊的見解和一個小心謹慎的行為態度之間,從不會相互抵觸。你對你的所作所為愈是小心謹慎,你就愈容易了悟空性;你的見解愈深奧,你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就愈清晰。

從不混淆、顛倒什麼應該從事和什麼應該避免,乃是菩薩的修行。《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

該是生起大悲心和菩提心的時候了

如同嘉瑟•東美所說的: 

如果你不有擔當地肩負一切眾生的痛苦,

那麼領受無上之大乘教法有什麼用處? 

就像過去的諸佛菩薩生起菩提心,立下帶領一切有情眾生獲致證悟的願望,現在該是你生起大悲心和菩提心了。大乘佛教的教法是佛法的精髓,而菩提心則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一旦菩提心在心中生起,你就是真正的佛子,諸佛將懷著極大的喜樂看顧你。在你所有未來的生世之中,你將遇見大乘佛教的上師(善知識),利益其他眾生。你的事業將結合所有菩薩如海般的事業,以無量無數的方式利益眾生。這些菩薩充滿慈悲,以無量無數的身相顯現,甚至化現為鳥禽和野獸。如此的覺醒態度會利益你周圍的環境。

一個菩薩平等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沒有朋友和敵人的區別。佈施食物、衣服等物品給其他眾生,只能夠為他們帶來短暫而有限的紓解;這麼做不會在眾生死亡的時刻幫助眾生,也不會在眾生死亡之後幫助眾生。但是如果你能夠使一切有情眾生接觸佛法,就可幫助他們獲得立即的利益,也能夠使他們在未來的生世獲得利益。修持佛法能夠使眾生脫離輪回,獲致證悟。因此,這是真正報答父母仁慈的方式,其他的方法是不夠的。

切勿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聚藏你的學問、財產,以及任何其他的成就。相反的,把一切回向給有情眾生,並立下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聞、思、修佛法的願望。光是表達如此的一個祈願,就非常具有利益。懷著清淨的發心所從事的任何行為,即使是緩解眾生頭痛的願望,都具有大功德。因此,如果你祈願一切有情眾生從輪回中解脫,功德就更大了。由於眾生的數量是無限的,因此這種祈願的功德也是無限的。

不論你正在修持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修持大手印或阿底瑜伽,只要你的修行充滿了菩提心,它自然就是大乘的修行。但若沒有菩提心,修行只會沉滯。《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

把身、語、意全用於實修殊勝的法教

把身、語、意全用於實修殊勝的法教,聽瑞的人們啊,這是你們所能從事的最美好的事物。

在不變的因果法則之下,我們的行為(身)、語言(語)和思想(意),決定了日後所要經歷的快樂和痛苦。如果行為之秤的秤桿傾向不善的那一側,我們將在輪迴的下三道中受苦。如果秤桿傾向善的那一側,我們將能夠從輪迴中解脫,並在一個生世內證悟成佛。抉擇顯而易見:讓我們避免痛苦之因,確保獲得安樂。

如果你在佛法興盛之處投生為人,遇見一位具有成就的上師(善知識),並把上師(善知識)的教導付諸實修,那麼將使今生及未來的生生世世獲得無限廣大的利益。你將了悟,世俗的紛擾把你執囚在輪迴的牢籠中,而生起一股渴望從輪迴牢籠中解脫的強烈的欲望。此刻,你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一條通往解脫道,另一條則通向輪迴六道。

經典有云:「身是能夠引導你渡往解脫彼岸之船,身是能夠讓你沉入輪迴無底深淵之石,身是邪惡的僕役,也是善德的僕役。」

正如一塊清澈透明的水晶會折射其支托的顏色,我們的心意也決定了行為的善或惡。因此,選擇正確的道路,把我們的行為、語言、念頭導向佛法是很重要的。

初學者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培養善的串習、消滅不善的串習之上。在佛陀住世期間,婆羅門優波掘多(Brahmin Upagupta)以每日紀錄的方式來提高警覺,測量自己進步的程度:每天傍晚,他把黑色、白色的卵石分成兩堆,每一粒黑卵石代表他在白天生起的每一個惡念或犯下的每一個惡行,每一個白卵石代表他在白天生起的每一個善念或從事的每一個善行。剛開始,黑卵石堆遠高於白卵石堆。但漸漸地,兩個石堆的高度趨於平等。最後,由於他堅持不懈,他達到只有白卵石堆的境界。

莫虛度此生

如果你們虛度此生,空手離開世間,聽瑞的人們啊,那麼在未來,人身將非常難尋。 

有些人認為,他們不必急著遇見一位上師(善知識),未來總會有時間修持佛法,這種態度使他們輕佛法而重俗務。 

當播種的時節來臨,農人立刻開始播種,不會拖延到第二天,同樣的,當修持佛法的順緣具足時,我們應該把全副精神用於修行,不要耽擱片刻。

不要執著於任何覺受

貪愛和嗔恨會顯現,但它們應該如同鳥飛過一般不留痕跡,聽瑞的人們啊,禪修的時候,不要執著於任何覺受。

一般來說,我們執著於家人、財產和地位,憎恨任何傷害或威脅我們的人。試著轉移你的注意力,不要把焦點放在諸如此類的外境之上,並檢視那個把外境認定為可愛或可恨的心。你的貪愛和嗔恨是否具有任何形狀、顏色、實體或位置?如果它們沒有形狀、顏色、實體或位置,你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地被這種情緒的力量所擊敗?

之所以會如此,乃是因為你不知道如何釋放這些情緒。如果你讓念頭或感覺自行生起或消融,它們會穿過你的心,如同一隻鳥飛過天際,不留下任何痕跡。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貪執和嗔恨,也適用於禪修時生起的覺受——大樂、明晰和無念。這些覺受是精進修持的結果,是心本俱創造力的展現。這些覺受如同陽光照在雨幕上所形成的彩虹一般顯現。而執著於這些覺受,將如同追逐一道彩虹,希望能夠把彩虹穿在身上一般徒勞無益。只要讓你的念頭和覺受自由來去,不要執著於它們。 《修行百頌——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

沒有所謂的得失

念頭像闖入一座空宅的小偷般來去,聽瑞的人們啊,沒有所謂的得失。

我們相信有個稱為 “ 我 ” 的實體,以及這個實體所產生的念頭全都是真實的,並按照這些念頭和情緒來行事,造作了善的或惡的業果。事實上,念頭如同闖入一座空宅的小偷,小偷一無所獲,屋主也一無所失。了悟念頭從來都不真實地存在,因此也就沒有停留,沒有結束,就足以使念頭無害。當念頭生起時,如此釋放念頭,就不會造成影響,也不會帶來業果。如此,我們將不會對負面的念頭有所畏懼,也不會對正面的念頭有所希冀。 《修行百頌——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

不要沉溺於迷妄的外相

感官知覺如同在水上作畫,不會留下痕跡,聽瑞的人們啊,不要沉溺於迷妄的外相。

我們執著於舒適和歡悅,為身心承受的痛苦感到煩惱不安,乃人之常情。這些天性促使我們去尋求、保有和努力擴增賦予我們歡悅的事物——舒適的衣物、美味的佳餚、宜人的處所,以及感官的愉悅 ——同時去避免或摧毀我們認為是討厭或痛苦的事物。

這些感官覺知時時刻刻都在改變,不具有任何真實的本質。它們仰賴身體與心靈的短暫連結,因此執著於感官覺知是毫無用處的。不要被你的認知牽著鼻子走,落入它們的圈套,而是要讓它們一形成就消融,如同用手指在水面上寫字,字跡隨著你的筆劃消失。 《修行百頌——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

念頭如同天上的彩虹,它們沒有什麼是可以被執取或捕捉的

執著和憎恨的念頭如同天上的彩虹,聽瑞的人們啊,它們沒有什麼是可以被執取或捕捉的。

人們可以相當程度地被自己的貪愛或嗔恨支配,甚至願意失去生命來滿足貪愛或嗔恨,戰爭就是說明這個情況的悲慘例子。貪愛或嗔恨的念頭和情緒,或許看起來非常堅實且具有說服力,但如果你仔細檢視它們,你將發現它們像彩虹一樣不具實體。終其一生地去滿足這種衝動的念頭,去渴求權勢、歡樂和財富,就像一個想要抓住彩虹的孩子一般天真。

在修行的時候,每當你的心中生起強烈的貪愛,或爆發嗔恨的烈焰,你要仔細地檢視念頭,認清它們的根本空性。如果你能夠任其消融,念頭和感覺將自行消融。當你能夠用相同的方法來對治隨後生起的念頭,念頭將無法控制你。 《修行百頌——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六道眾生都曾如父母般愛護你,聽瑞的人們啊,對他們生起愛與慈悲。

眾生的數目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然而我們總是認為,我們只和少數眾生有所關係。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我們總是喜愛一些人,厭惡一些人,不在乎其餘的人。這種對其他眾生存有的偏頗和有限的見解,持續使我們生起執著和嗔恨,因而積聚了身陷輪迴的業。

如果我們能一瞥過去無盡的生生世世,我們將瞭解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不曾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而且不只是一次,他們曾是我們許多生世的父母。為了回報他們的愛與大慈。我們應該像證悟者一般,對所有眾生生起愛與慈悲。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內心深處生起帶領一切眾生證悟成佛的願望,不遺棄任何一個眾生。發起這個誓願所累積的功德,和這個誓願所涵蓋的眾生數量成正比。因此希望救度無數眾生的願望,將能產生無量功德。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是達成這個願望的基礎。如同佛陀對波斯匿王(King Prasanjit)所說的:“喔,偉大的國王,你的事業是如此的廣大無量。無論你是在行、住、坐、臥,願你所有的行為、法規和判斷都受到善心的啟發。如此一來,你將為你的臣民帶來無限的利益,並為自己累積無量功德。”

“心地善良”是什麼?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證明。然而,父母只不過是無量眾生裏面的兩個眾生。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眾生——不只是我們的朋友,也包括敵人和陌生人——當做我們的父母,並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個你最敵視的人,並視他為你心中最親愛的人。如果你對某一個親近的人生起貪愛之心,那麼把他視為一個夢中遇到的人,一個缺乏任何真實存在的幻象。

心地善良必須以實際地利益他人來展現。然而,什麼是利益他人?毫無疑問的,佈施食物、衣服、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現,但這種仁慈仍然有限。我們應該努力用一種無限的方法來利益眾生,而佛法則是唯一的途徑。

我們應該用各種方式來幫助眾生,用直接和間接的方式,用行動和祈願來幫助眾生。舉例來說, 我們可以在蟻塚、養魚塘或鳥禽養殖場念誦諸佛菩薩的名號,心中生起慈悲,並祈願:“願這些動物不再投生輪迴惡趣之中。”諸如此類能夠真正利益眾生的行為有很多很多。當你持續受到利益眾生的動機的激勵,菩提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得證悟的願望——將在你心中漸漸開展。

我們不能用表像來評判行為。行為的價值取決於內在的態度。驚人的利他行為可能出自於自我本位的動機——例如期望被人感謝,在來世享受業果——完全和心地善良無關。如此的動機貶損了行為的功德。記住,誓願帶領一切眾生解脫的愛與慈悲,乃大乘之正道。

菩提心有兩個層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對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將隨著時間慢慢地在心中成熟。相對菩提心則是根植於愛與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為。深刻地修持相對菩提心一段長時間之後,這種修持將自然而然地轉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顯現。

徹底了悟空性的菩薩成佛之後,他展現的悲心不會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頭。他不會想:“這個眾生向我祈求,我必須幫助他。”或“這個眾生沒有祈願。”他的慈悲和空性是無所不在且含攝一切的。如此這般的慈悲是離於偏愛分別、執著或嗔恨的。它如同太陽,平等地映照在每一個水面之上,無論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濁。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光輝,離於概念,超越形述。

這是佛陀利益眾生的事業能夠如此無邊無際的原因。如果你瞭解這一點,你將明白,即便是吹拂一個發燒病人臉龐的涼爽微風,也都是諸佛的加持和慈悲。《修行百頌——在俗世修行的一O一個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