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一個人遺失過慈悲心。
每一個生命、每一個人都一直擁有慈悲心,未曾失去過。
只要在一切時、一切處實踐慈悲,我們將會是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我們也將會是實踐佛法、充滿動力的菩薩勇士。
從凡夫的過程中逐漸修正自己,常常心懷慚愧
持誦咒語或佛號會保護你的心不受污染
真的想認認真真地修學佛法,最好斷除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
凡夫人造善業的力量非常微弱,但造惡業的力量極為強大,這樣的惡業除了依靠菩提心以外,在這個世界上或在我們所修學的範圍內,以什麼樣的方法才能遣除呢?
昨天也講了,凡夫人造善業的時間,就像黑夜中刹那出現的閃電一樣十分短暫。世間上的凡夫人大多數不信仰佛教,即便是信仰佛教,也只是當作一種消遣,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的生意、工作、家庭等才是生活的重點,才是人生的主要目標。現在的人口越來越多,一個大城市中有幾萬個人,在這些人當中,真正學佛的有多少?在學佛的人當中,能如理如實修行的有多少?如理修行的人當中,每天二十四小時真正用到修行方面,心清靜、不散亂,行為也相當如法的修行人又有多少?通過這樣的觀察,就可以了知凡夫造善業的時間確實是相當少。
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聽聞的人不一定有很多,即使是聽的話,真正做到如理如法的又有幾個?雖然我講者很低劣,但是所講的內容基本上沒有離開以前印藏高僧大德和傳承上師們的教言。按理來講,凡夫人的記憶非常有限,你們在聽受的過程中,應該作一些筆記,如果只將佛法留在磁帶或光碟上,對自己的相續不一定有很大利益。所以,大家每天應把所講的內容儘量記在腦袋裏,如果實在記不住,也應該記在一個筆記本上,這樣才算是比較如法的聞法行為。
可是我最近瞭解,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的,他們把每天的課隨隨便便聽一遍,完成任務就可以了,至於到底講了些什麼,很多人幾乎都不知道,這樣的聞法非常稀奇,真正的聞思並不是這樣!我們學院的道友在我講完之後,法師還要輔導一遍,法師輔導完以後,輔導員又要輔導,並且第二天還要考試,依靠這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能真正理解菩提心的道理,如果聽法時心不在焉,能不能把大乘佛法的道理融入自心?我想恐怕很困難。當然,我也理解現在很多人確實特別忙,有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最關鍵的,還是自己對聞法不夠重視,對聞法的基本方式不瞭解。只有將聞法當作比較重要的事情來看待,你們的相續中才會有所收穫,否則,光得一個傳承有沒有多大意義也很難說。
然而,凡夫人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時間很短,力量也很薄弱,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違緣,比如說聽課的時候打瞌睡、起分別妄念,身體不好、心情不好,家裏的人阻撓,其他的一些煩惱現前等等,在聽一堂課這麼短的時間內,也會出現許許多多違緣來中斷你的善行。與此同時,罪惡的力量非常強大,有些注釋裏將它比喻為烏雲密佈的黑暗,力量相當強,持續的時間也很漫長。
現在的凡夫人造惡業時,怎麼樣混時間都無所謂,但是讓他聽一節課的話,就會想:要一個小時啊?好累啊!如果是聽一些亂七八糟的流行歌曲,多長時間都可以,時間一下子就過了;在一些沒有意義的無稽之談上,花多少個小時都不覺得累;到舞廳裏通宵達旦;到茶館等散亂的場合中打麻將、賭博,做各種各樣的非法事;看電視、看電影,上網看一些不如法的內容……對此都是樂此不疲。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這些行為都不會有任何利益。本來我們的心已經散亂得不得了了,再把外面眼花繚亂的世界引過來,外境的誘惑力如是的強大,自己心的力量又如是的薄弱,這樣一來,修行就會徹底瓦解,徹底失去根本了。願不願意當佛教徒是你的自由,從世間的法規來說,信仰也可以,不信仰也可以,這方面沒有任何強迫。但如果你真的要信仰佛教,想認認真真地修學佛法,最好斷除那些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當然,作為欲界的眾生,吃飯穿衣、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因素,這一點我們並不排斥。
菩提心的功德最大,而且懺悔罪業的力量也最強
我們善心的力量極其微弱,而造罪業的力量極為強大,由於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強大有力,以致各種輪回的痛苦難以抵擋,深陷其中的時間又非常漫長,這種強大的彌天大罪,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摧毀壓服呢?相當的困難。那應該依靠什麼樣的善行才能摧毀呢?除了慈悲與空性智慧圓滿的如來正等覺的菩提心以外,其他任何一個善法都不能超過它。
所以,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地理解這個頌詞所講的意義。不管是過去、現在或者未來,我們每個人所造的罪業是相當多的,今生已經造下了很多,未來還會繼續造的,如果想要徹底斷除,就一定要修菩提心,否則,其他的善根不能摧毀這種惡業的相續。
無著菩薩在講義中說: “ 所依人身與意樂既難得又短暫, ” 前面也說了,凡夫的這個人身很難得到,修善法的意樂就像黑夜的閃電般短暫、稀有, 因此善法的對治也就顯得非常的可憐。換句話說,這種對治善行時時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 作為凡夫人,我們每天修行的時間很短,在這個短暫的時間中,效果到底怎麼樣,自己心知肚明。有時候打瞌睡,有時候散亂,聽說有些人早上六點鐘已經起不來了,現在都起不來的話,那真正的菩提心還怎麼修啊?六點鐘已經不早了!可見,別說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中修持,有些人就連半個小時也用不上,有時候就算用上了,也是經常打妄想或者中斷了,所以,我們凡夫人是多麼可憐!
相反,如果造惡業, 一切不善業的因緣聚合起來卻非常容易。 比如,對別人生嗔恨心時,生嗔的對境、自己的意樂、當時的心態,一切造業支分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內全部具足。但是行持善法呢,具足所有的功德支分是相當困難的,致使罪惡的力量格外強大、勢不可擋,難以想像,而且接連不斷產生。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一天中惡的分別念多得不得了,而真正的善念——菩提心、信心、大悲心實在少之又少。甚至晚上做夢也是這樣,夢到自己的根本上師或在上師面前聽聞佛法,可能一個月或一年只有一次,而亂七八糟的夢,每天晚上多得不可計數,如果偶爾夢到一次行持善法,自己簡直高興得不得了。所以,我們凡夫人一直都在貪嗔癡的睡眠中昏迷不醒,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狀態,反而認為是正常現象,不管白天做事還是晚上做夢,全都處於一種迷亂中。
由此可見,現在我們就必須要具備能摧毀罪業的善法。對於彌天大罪,除了圓滿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麼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無法遣除。 上師如意寶曾經講過:“不管是磕頭、念咒還是頂禮,我們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比不上發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念咒有多少萬、多少億,修了多少遍加行,參禪的境界有多高,這些功德實際上都不大,也許只能成為人天福報之因。”行善法有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差別如此之大,因此,在這個世間上,菩提心的功德最大,而且懺悔罪業的力量也最強。 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起菩提心。
《華嚴經》中云:“貓眼見即能震懾諸鼠,令其無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寶明目亦能制伏一切業惑之鼠,令其無法堪忍。” 老鼠看到了貓的眼睛,就會特別害怕,所以貓眼能震懾降伏一切老鼠,令它們無法堪忍,馬上逃跑或是動彈不得。同理,無上菩提心一旦出現,我們相續中的貪嗔癡等煩惱、阿賴耶識上的種種惡業,馬上就可以遣除無餘,猶如老鼠在貓眼前不敢停留片刻一樣,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業根本不會存留。
因此,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是相當大的,不管懺悔還是做善法,一定要以菩提心為前提。無始以來,我們依靠自私自利的心造下了各種罪業,現在這些罪業的違品是什麼?就是利他的心。
若能生起菩提心,所有的非法行就會被遮止
以前我們凡夫人幾乎沒有利他的心,但現在遇到了大乘善知識、大乘佛法,若能在相續中生起利益他眾的心,今後就不會造很大惡業了。為什麼呢?因為造惡業完全是為了“自己”,你們想一想,過去自己所造的惡業中,有哪一個是為了眾生而造的?幾乎沒有,全部是為自己以及自己的親朋好友。如果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這種造惡業的相續就會被中斷,《經觀莊嚴論》中說:“智者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就能遮止無量罪業的惡行。”所以,菩提心是有智慧的人才能生起來的,沒有智慧的人就連聽都聽不進去,更不用說生起來了,但如果他生起了珍貴菩提心,無量的罪業就再也不會有了。《本生傳》中說:“若能生起菩提心,對一切眾生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關愛,所有的非法行就會被遮止,更何況是造不善業了。”
所以,我們應該觀察自己能不能生起菩提心,如果能的話,那相續中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業就會逐漸消失,違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罪業也會逐漸斷盡,大的罪業能壓伏,小的罪業能完全根除,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和力量。
有些人可能問:“往生不是不用菩提心嗎?”不可能,真正往生的人,相續中沒有菩提心的是沒有的。《淨土教言》中也講了,有福報的人在往生的前一刹那,所有的菩提資糧 (包括菩提心) 就已經圓滿了。
不管小士道、中士道還是大士道,每個眾生都有希求,大士道是為了眾生得到解脫,中士道是為了自己的寂滅安樂,小士道只是想自己獲得快樂,無論哪一種人,都不能捨棄菩提心,否則的話,你的願望是實現不了的。我們既然發了菩提心,平時不管接觸什麼人,自己以前受過什麼樣的教育,都應該在行為上表現出大乘行人的善良,這個很重要。
三士道的人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佛陀在經中說:“諸比丘,縱遇命難也不能捨棄菩提心。”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講過:“大家應該發願生生世世不捨棄三寶、不誹謗三寶;修行一定要堅定不移,不能遇到違緣困難就馬上動搖;即使遭遇生命危險也不捨棄菩提心。”一再地強調這三個教言。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求自己的安樂、求別人的安樂,還是求究竟的解脫,都不能捨棄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不要說佛果、阿羅漢果,就連現世中的快樂也很難真正獲得。為什麼呢?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別強,即生中你跟任何人都合不來,還會造各種各樣的惡業。因此,即便是世間的為人處事,也需要菩提心、需要利他的心,有了這個心,什麼事情都好辦。
發了菩提心的人,首先應該對他人起到一種好的影響、好的作用
我們作為佛教徒,應該從自身做起,應該有個比較明顯的修證外相。什麼樣的修證外相呢?應將自己當作一盞燈,燈有兩種作用,一是不斷地產生後面的相續,第一刹那產生第二刹那、第二刹那產生第三刹那……,自身不斷地產生光明,照亮自己;二是能遣除周圍的黑暗。所以,我們每個人發了菩提心以後,就應該像一盞燈,在照亮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幫助身邊的人,不管是家庭、單位、國家,甚至全世界,你的力量有多大,就應該把菩提心的光散發得有多廣,依靠菩提心的光和熱,真正去利益有緣眾生。
有些道友這樣想:我現在好好地修持,不接觸任何人,等得到一地菩薩的果位以後,才開始發菩提心,“上班”做利益眾生的事。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但也可以對周圍的人起到幫助的作用。從自身的角度而言,如果你是個大乘佛教徒,應該對家庭、對單位盡職盡責,與寺院或佛教團體的關係一定要和睦。否則,自認為是佛教徒,結果對誰都不理,跟誰都格格不入,那你的相續中是否有菩提心也不好說。所以,發了菩提心的人,首先應該對他人起到一種好的影響、好的作用,這樣一來,你才有說服力,才有度化眾生的能力。
因此,我非常希望所有的佛教徒能對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乃至世界和平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努力,不然的話,每個人只是自私自利地想自己成就、自己修行,甚至與家人的關係都搞得特別緊張,單位同事、親朋好友與你相處也特別麻煩,那佛法怎麼樣弘揚?出家人雖然沒有真正的家庭,但實際上,寺院就是你的家,同行道友就是你的家人,與道友接觸的時候,自己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這樣,你的菩提心光才可以散發出來,否則,誰都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想弘揚佛教恐怕相當困難。
要知道,佛教並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而一定要讓別人通過你的言行感受到一種關愛、一種慈悲。作為一個居士,如果你發了菩提心,就不能整天和家人吵吵打打,經常爭執不息。有些佛教徒的家庭特別可憐,有時連一般人的家庭都不如,這樣是不合理的,既然有因緣成為一家人,就應該珍惜彼此的緣分。
很多法師沒有弘揚如何將佛教融入生活、融入工作,但這並不代表佛教沒有這個能力。實際上,佛教可以與任何地方、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相結合,而且一旦結合,一定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佛教就像萬能藥一樣,配在牛奶裏可以,配在水裏可以,配在甘露裏也可以。雖然佛教是印度本土的宗教,但來到藏地後,根據藏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已經在這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傳到漢地時,又與漢地的習慣和風土人情相適應,從而使人們獲得利益,度化了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我認為菩提心確實不能與社會相脫離。
一說到菩提心,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實際上,所謂的菩提心就是一種關愛、一種愛心。如果這種愛心在家庭、工作、寺院、團體、整個世界,再說大一點,乃至無量的世界中都遍佈它的光芒,就能令所有的眾生獲得溫暖。
所以,我們作為弘揚佛法的人,應該在不同的眾生面前,將佛教的特色體現出來。如果沒有這樣,只是嘴裏說“我要發菩提心”,但跟人接觸時卻沒有用上,那是不行的。如果真的有了菩提心,哪怕去商店買東西、坐公車,不管在什麼場合中,對身邊的人或非人,包括草地上的可憐眾生,都可以散發愛的光芒。當然,能否真正運用,就看個人的修行如何了。所謂的修行好,並不是閉著眼睛坐很長時間,而是將佛法的道理付諸實踐,真正運用到實際行動當中,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所以,我們應將佛法的道理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平時的所作所為儘量以佛法的精神來攝持,如此才能讓人真正感受到佛法的偉大。
純正的佛教是互不相違,像大地那樣可以包容一切
宣講《入菩薩行論》可能需要一年左右,在這個期間,凡是想參加學習的人,不管你是學密宗,還是禪宗、淨土宗,無論什麼教派的道友,誰都可以報名參加。有些人認為“我參加這個上師的課,就不能參加那個上師的課”,或者“參加了這個上師的學習小組,就不能參加其他的學習小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當然,你們首先要看自己的信心、意樂心有沒有,沒有的話,誰也不會強迫你,如果有的話,那就像在學校裏一樣,學生可以在很多老師面前聽課,物理老師不會因為你聽了化學老師的課就不理你,真正的老師是不會這樣的。至於學生呢,只聽化學老師的課,不聽其他老師的課,任何正規的學校恐怕都不會有這種情況。佛教也是一模一樣,只要是具足法相的上師,哪個上師的課都可以聽,上師們是不會對這方面執著的。所以,這次聽聞《入菩薩行論》,對我個人來講沒有什麼限制,只要你們對大乘佛法有一定的信心,這就足夠了。
當然,我的法相的確是不具足,坐在這個位置上裝模作樣,好像不具足也變得具足了。本來自己在這方面的修行特別差,但是給別人講的時候,就好像已經證悟了一樣,好像真正通達了法義,不得不以這種表情來講。這一點,不僅是我,可能任何法師都會有這種同感。
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道友,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只要對大乘佛法有一定信心,都是可以參加的。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最好善始善終,不要雜有很多煩惱,不要認為自己是《入菩薩行論》學習小組的,就跟這個競爭嫉妒,跟那個有矛盾,我不希望這樣。要知道,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精神就像大地那樣可以包容一切,世間上任何宗教也比不上大乘佛法利他忘我的精神,原因何在呢?就是因為大乘修行人的心胸非常寬廣,如果沒有這樣的心胸,學習《入行論》可能利益也不大。我非常希望凡是參加學習的人,在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之間,都應該沒有衝突,尤其是佛教內部,純正的佛教是互不相違的,大家應以這樣的心態來學習。
現在大城市的人嫉妒心特別強,平時有些人的話聽起來,別說是大乘佛教,就連小乘佛教也根本算不上,為什麼呢?因為小乘佛教最起碼具足了想從三界輪回中解脫的出離心。可是有些人呢,口口聲聲說自己學大乘、學無上密法,如何如何的了不起,實際上,就連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對待別人、處理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特別差勁。雖然說凡夫的相續中有各種習氣,也有一些現行的粗大煩惱,但是我們要通過學習佛法來儘量調伏相續中的惡毒。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和睦相處!
應該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修習結合起來,把法融入自心
我們有些修行人認為自己很有把握,但實際上也不一定真有把握,有時候這種傲慢心特別可怕。前兩天有個人給我打電話,她說自己已經學佛十多年了,現在不用學什麼顯宗的論典了 。當時我覺得也是挺不錯的,很佩服她。第二天又來一個電話,看是她的電話首先不想接,但後來一直在響,不接也不行,於是就接了。一接電話,沒有人的說話聲,一直是哭聲,我問:“你怎麼了?你要說話呀。”後來她慢慢地說出來了,她說:“我今天非常非常的痛苦,雖然我很痛苦,但是我一點都不恨我的丈夫。”我問她到底是什麼事。她哭了很長時間,然後說:“我今天對他講,我現在已經學佛十多年了,你有什麼隱密的事情可以跟我說,我的境界還是很不錯的,你一點都不用擔心!”他說:“我本來不想說的,一直都瞞著你,但你既然這樣說了,希望不要不高興,這也是你自己承諾的。我在外面有別的女人了!”聽了這話以後,她說:“我一點都不生氣,我非常理解,但我們原來特別痛苦、特別窮的時候如何如何,現在我該怎麼辦?我想出家……”雖然她說一點不生氣,但從她的語言來看氣得不得了,她說很想出家,我說:“你還是冷靜下來,暫時不要出家,所謂的出家不是這樣的。只不過你昨天說你的境界非常高,現在不用學習了,但從剛才的話來看,可能還是需要學吧。”確實,許多諸如此類的佛教徒有時候認為自己不用學了,好像什麼都懂,但你只學一個宗派的一些法門,這個法門學得究不究竟也不好說,如果學得不是很好,那就一定要學,不僅要學,而且還要修,否則,僅僅依靠佛法的一些道理,想摧毀自相續中的煩惱是非常困難的。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三摩地王經》中講過:我給你們宣說了解脫的法門,但說完後你自己一定要修持,沒有修的話,就像病人拿了很多藥但沒有吃,不能對病起作用一樣,這些法也無法對治我們相續中的煩惱。
在座的大多數人對佛法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沒有修的話,佛法是佛法、自己的相續是自己的相續,就像《開啟修心門扉》中所說,人和佛法之間的距離可以過一匹馬,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相續就會與正法背道而馳,根本不能相應。因此,不管你聽到什麼樣的佛法,都應該經常對自己的相續作一些串習,這就是所謂的修行。依噶當派的教言來抉擇,修行可分為兩種:一是觀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個寂靜的地方,遠離人群和嘈雜的聲音,以毗盧七法的坐式安住下來觀心;“觀察修”是指將我們每天所聽的內容反反復複地思考,儘量將思考的相續延長,這個過程也叫做修行。有些人認為修行就不能聞思,但實際上,聞思與修行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表面上頂禮佛陀、每天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家都覺得特別容易,但是心裏沒有定解的話,光是口頭上說說,一旦煩惱真正現前,恐怕還是不行的。很多佛教徒都喜歡說大話,但當真正遇到剛才那樣的事情時,才開始後悔不已。佛經中說:“若未修此法,不得見法性,唯以見聞水,豈能除乾渴?”意思是我們如果沒有修持法,就根本不能見到法性,如同只是看見、 聽到水而沒有喝下去,無法遣除相續中的乾渴。比如說,我只是坐在那兒,旁邊有潺潺不息的河流,我說我看到水了、聽到了水的聲音,但水是水、我的相續是我的相續,同樣的道理,佛法口頭上說得來,別人也聽得清清楚楚,實際上我自己從來沒有思維過,雖然天天都是菩提心、菩提心……,但對“一切眾生當過我的父母”或者“我要度化眾生”從來沒有想過的話,這些口頭上的菩提心,在我死亡的時候或者對來世有沒有作用呢?種下善根肯定是毫無疑問,但在相續中串習的功德是沒有的。
我這次宣講《入菩薩行論》,非常希望大家能將法真正地融入自心。當然,我自己什麼功德都沒有,教別人也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笑話,但是我確實想:很多人最好不要耽擱在一些文字上,而應該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修習結合起來,這樣對我們的相續會有一定的利益。
每天應該有一些佛法的壓力,給自己創造修行的條件
外面大城市裏的人,確實需要佛法的引導,他們不可能每天呆在寺院、沉浸在聞思修行的氛圍中,但若能調正自己的發心,不管你是送孩子去學校,還是自己去上班,在這個過程中,假如一直以菩提心來攝持,始終不離利益眾生的心態,表面上看來,你是開車或坐公車從自己的家裏到學校門口,但實際上,你心裏的善根與他人是完全不相同的。儘管按照昨天的要求,聽聞佛法必須要如理如法,但有時不得已也有一個開緣——假如實在沒有時間,一邊聽佛法一邊坐車上班,只要發心正確,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偶爾向外散亂,但你的心態會依佛法而轉變、基本上可趨於佛法的境界中的,而且這個功德也相當大。
所以,我們作為皈依佛教的修行人,始終要自己對自己提醒,假如離開了這個,每天不願意聽法,喜歡在外面自由散亂,很多人的修行恐怕難以提高。世間上的學校為了灌輸知識,尚且制定了一套強迫機制來約束學生,我們佛法就更不待言了。所以我想,如果佛教徒僅是為自己的快樂、享受生活,不聽課沒壓力恐怕好一點,但是如果為了度化眾生,使自相續與佛法相應,每天都應該有一些佛法的壓力,如果沒有這樣,除了真正的高僧大德以外,若想每天都以慈悲心度日,這對很多人來說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們自己給自己創造修行條件非常重要,如果自己都拒絕了,誰也沒辦法強迫你修持!
發心既然如此重要,我們在聽《入菩薩行論》或其他法時,一定要想:我這次聽法並不是為了自己發財升官,或者得一點名聲,而是為了度化眾生。眾生是我們唯一的目的,這一點千萬不能捨棄!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次第修法》中也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獲得佛果,不是為自己得到佛的智慧來享受,而是為了一切眾生。”所以我們不管修《現觀莊嚴論》、修中觀、修大圓滿,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若能以這種心態時時攝持,哪怕只是聽一堂課,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間也是不會耗盡的。然而,現在很多修行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他們聽法只是為了今生的發財,或者一些短暫的利益,當然,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議,這樣求也能有所幫助,但我們應該有遠大的理想,這樣才能對自己的今生來世真正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