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包括教法和證法

我們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一方面要從理論上講解,另一方面要以實修為主,實修和理論必須結合起來。為什麼呢?因為佛教包括教法和證法,教法指語言文字、法本、念誦、傳承等等,證法是指這些教法的意義在我們相續中(心性中)存在。比如說,聽到《入菩薩行論》的教義,這叫做教法,但是光聽到不行,為了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而繼續修持,就叫做證法,修了多長時間,你的相續中就存在多長時間的證法。

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什麼叫佛教,認為開一個會、搞一個儀式,這就是佛教,今天辦的儀式特別隆重,就認為佛教非常興盛。但舉辦儀式的過程中,眾生能不能生起智慧、悲心,或者對佛的信心呢?當然,我們也不敢說所有的儀式都不好,佛教的很多儀式對眾生心的利益還是非常大的。但是,只有在眾生的相續中(心性中)生起教法的內容,這才是真正的證法。有的人認為寺院的建築物如何如何金碧輝煌,這說明佛法非常殊勝;印了好幾個法本,也說明佛教相當興盛。實際上,真正的佛教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傳授之後,在自己的相續中(心性中)這樣修持,比如,我們每天上午用半個小時修持,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對佛法的意義一直思維,那真正的證法就存在了。

任何一個修行人,必須要通過各種方便方法來改變自己的相續(心性),沒有改變是不行的。
大家學佛,不要認為今天灌個頂、得個加持,馬上就獲得成就了、開悟了,雖然你這種想法很好,但我覺得只是一種非常美麗的夢想。自古以來,修行必須依靠自己,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相續(心性)才能真正改變。比如說在世間讀大學,今天到學校報個名,只聽一天的課能不能起到作用,你們可以想一想。知識是依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的,真正想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智者,必須要依靠多年的積累。佛法本身就超越了世間學問,如果一點積累都不用,今天在善知識那裏辦個皈依證、得個灌頂、受個加持,明天就馬上恍然大悟,這可能嗎?如果可能,那倒是特別快樂,但這樣的利根如今有沒有啊?假如自己連世間的學問都學不懂,如此深奧的佛法卻想通過那麼簡單的手段就開悟,會不會有這種情況?你們應該好好觀察。學佛不要自欺欺人,這沒有任何必要,所以我要求大家最好在規定的時間裏集中學習。

所謂的佛法,並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而一定要在自己的心裏有所體會,這種體會的來源是什麼?必須依靠自己的修行。
要麼特別利根,善知識一加持馬上就開悟了,但除了這種人以外,自己應該要下功夫,想方設法在相續中(心性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沒有這樣修的話,是不可能有受益的。

當然,剛開始修的時候,大家可能有點不習慣,因為我們的心一直都在放任自流,從來沒有管過它。但不管怎麼樣,這次大家一定要下功夫,沒有下功夫的話,永遠跟著習氣走,恐怕自己的心始終都不會有改變,大乘佛法也不會對我們真正有利益。所以,你們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強迫的要求,當然,我並不是強迫你們,如果實在不願意,早上睡懶覺我也看不到,我沒有神通,任何人不起來也無所謂,對我來講無利無害,我自己能修就算數。在所有的人當中,最難的可能就是我,最近晚上上課比較晚,我每天講完課以後,還要講考、提問、回答,接待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回去以後還要看看書、念一點經。既然我都能依靠這麼脆弱的身軀發了願,你們一個比一個健康、一個比一個聰明,如果每天都把心思用在吃喝睡覺上,這種人生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它的價值?

城市裏的很多人經常把時間用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比如說打麻將、喝酒、抽煙等等,這種消磨時間的行為,就算世間上稍有學問的人也是不接受的。作為真正想修行的人,你們即便不能提早起來,也應該把鬧鐘調 在 5:55 分,起來後馬上用涼水洗個臉,在床上坐半個小時共同修菩提心,若能這樣作意修的話,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

總而言之,今天大家應該發這種誓願,觀想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發願每天早上修菩提心。暫時先發願一年,能發願的請舉手…… (上師先舉了手,經堂裏的人基本上都舉了手) ,好!從後天開始啊!如果病得特別嚴重,可以有一點開許,但裝病肯定是不行的。

我們寂靜地方的修行人,各方面的因緣條件比較具足,大城市裏的人恐怕有一些困難,但不管怎麼樣,希望你們能把這件事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些人認為獲得金銀財寶很重要,有些人認為獲得地位名聲很重要,有些人認為獲得一些獎勵等很重要,但從長遠來看,這些都沒有價值,最有價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並且相續中(心性中)生起了一顆利益眾生的心。這顆心是千百萬劫難得到的,用金錢也買不到,如果沒有依靠自己的功夫,它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產生,所以,非常希望大家能認真地修學菩提心!

每天最好有一些佛法來提醒自己

不管是寺院裏的清淨修行人,還是外面城市裏的在家人,都離不開善知識和道友的攝持。無論你學哪一個宗派,每天最好有一些佛法來提醒自己,否則,你所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所接受的教育、所得到的知識,以大乘佛教的眼光來看,全部都是沒有意義的,在這種無實義當中,人生幾十年很快就耗盡了,這樣難道不是太可惜了嗎?!所以,你們世間人最好每天擠取一些時間來接受佛法的教育,不然的話,想離開煩雜喧囂的城市,到一些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寂靜地方去修行,有沒有這種機會呢?即生當中可能根本沒有。光是掛一個“皈依”的名號,說自己皈依了多少多少年,但你的相續與佛法相應了沒有?佛法所講的道理你懂得多少?大家不妨掂量掂量。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佛教的道理,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違背因果的事情屢屢發生,所以,我這次發心宣講《入菩薩行論》,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真正瞭解佛教的真相,有這種迫切的希望!

聞法過程應避免三種過失、六種垢染、五種不持等過患

在聽法的時候,一定要有利益眾生的心。不管是聽法,還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這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聞法的過程中,還應該避免幾種過患:三種過失、六種垢染、五種不持,這些一定要捨棄。

三種過失 1 ) 耳根不專注的過失。聞法時耳根一定要專注善知識所講的法義,不能隨隨便便散亂於其他的地方,不然的話,就像把水器扣在地上,你在上面倒了多少水,裏面也是一滴也不存,同樣,有些人一邊插著耳機聽佛法,一邊聽一些別的音樂,這種態度能不能接受佛法呢?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聽法時一定要專注善知識到底在講什麼,特別恭敬地一直聽。

2 ) 心不專注的過失。聽法時心一定要專注,否則,善知識所講的法語不可能在相續中獲得,就像一個盆子的底是漏的,任你在上面怎麼倒水,全部都會漏光、一點也不存留,同樣,講課的時候不管你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聽,每一句應該記在心裏,銘刻於心。

很多人看其他善知識的光碟時,邊看邊吃飯說話,就像對待世間的光碟一樣,這種態度是得不到法益的。當然,我並不是說學院裏有這種情況,這個範圍大家一定要清楚,我平時所說的“網路”、“電視”只是針對外面的人,學院的紀律非常嚴格,如果用這些,就會被開除。外面的人在運用電視或網路時,如果一邊做事一邊聽法,效果肯定不好,因為前面的內容還沒有聽懂,一下子就過去了,中間斷章取義地瞭解一點,這是根本不完整的。所以,依靠現代設備來接受佛法的人,你們最好先把家裏、單位的事情全部處理完,然後空出半個小時,把門關上,不要跟其他不信佛教的人一起,應該創造一個自己的小範圍,或者跟金剛道友在一起,專注地聽 MP3 或者看 DVD 、 VCD ,這樣才會真正獲得佛法的利益。我看外面的很多居士,行為確實不太如法,只不過把學佛當作一種享受,或者只是一個交代而已,佛法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也不好說。

3 ) 雜煩惱的過失。聽受佛法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別人生嫉妒心、嗔恨心、貪心,經常起各種妄念分別,和別人胡言亂語,說些沒有意義的話,聽法時心不在焉,這些都叫做雜煩惱。我們聽受佛法時,要把其他的瑣事全部放下來,在這個時間裏如理如實地聽受佛法,若能如此,聽法才有一定的功德,所以,每個人最好把自己的聽法威儀擺正過來。

六種垢染 :指傲慢、不起信心、沒有希求心、外散、內收、厭倦。

1 ) 傲慢:聽法的過程中不要有傲慢心,不要認為善知識所講的、輔導員所講的,我自己也講得來,於是在別人講法的時候,擺出一副傲慢相。

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等高僧大德,他們在別人面前聽法時,也是非常的恭敬,因為對方講的是法,所以一定要恭敬。有些人以前看過、聽過《入菩薩行論》,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但從某些行為來看,我覺得你們不一定真的懂。我本人在法王面前聽過四次《入菩薩行論》 (包括講義和頌詞) ,剛來學院時在堪布嘎多面前也得過頌詞的傳承,還有在其他堪布面前聽受,加起來可能有七、八次了;為他人用漢文講過三遍,藏文講過四遍還是五遍,儘管如此,我想如果現在有一位自己很有信心的上師要傳講,我還是很樂意聽的,因為裏面的很多道理我都不懂。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某些比我還笨的人,認為自己非常非常精通《入菩薩行論》,原因是他以前看過一遍講義。昨前天有個人打電話對我說:“我看過你的那個講義,現在不聽可以吧?”我說不聽肯定可以,但心裏想:光看一個講義是不行的,如果只看講義就可以的話,藏文有二十多本講義,相當一部分我都看過,《大藏經》大概有八到十本講義,如果看一遍就可以了,歷代的善知識們也不用一次又一次地傳講了。其實,我們的傲慢心根本不容易發覺,所以在聽受佛法的時候,最好把傲慢的包袱全部放下來。

2 ) 沒有信心:對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就像印光大師講的那樣,佛法依靠信心而獲得。

3 ) 沒有希求心:如果沒有希求心、沒有一點興趣,不要說佛法,就連世間上的一件東西,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正是因為對佛法的希求,以前的高僧大德寧願越過火海刀山,尋求佛法而得成就,如今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隨隨便便就能聽聞佛法,大家務必要珍惜,因為這種緣分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4 ) 外散:聽受佛法時心不能往外散,因為凡夫人沒有斷掉自相續中散亂的種子,色聲香味一出現,心馬上就會往外面去,往往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所以聽法時一定要專注。

5 ) 內收:有些人在聽課時一直打瞌睡或者昏沉,看他的表情也是迷迷糊糊的,這樣聽佛法能不能獲得法益呢?肯定不能。不要說佛法,就算在世間的學校裏,學生上課打瞌睡,老師也應該拿棍棒來“啪”地打一下 (眾笑) 。

6 ) 厭倦:聽法時應該要苦行,如果講的時間稍微長一點,比如我今天就延長了五分鐘,下面有人便不耐煩了,不停地看表,“為什麼還不下課”、“為什麼還在講啊”,這種生厭煩心也是沒有功德的。所以,善知識在講法的時候,不管夏天也好、冬天也好,都不能有厭煩心。不過,學院裏的大多數人我確實非常佩服,那麼早就去輔導,冬天那麼冷在外面背書,聽說有些喇嘛天還沒亮就在路燈下背書,尼眾那邊早上背書的人也特別多,求法時確實需要這樣的苦行,這是我非常高興的事情!

五種不持 :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不能領會而持。

1 ) 持義不持文:只能抓住一些意義,對詞句根本不知道。有些人這樣講:“背書有什麼用啊,我把內容理解就可以了。”但內容是依靠詞句來表達的,如果沒有詞句的話,內容肯定講得不清楚。我們這裏有些人能把好幾部論典背下來,他們在講法的時候,原文的整體框架全部了然於胸,但如果沒有背過的話,大概內容可以抓一塊,但實際上是不完整的,所以必須要依靠詞句。

2 ) 持文不持義:對詞句方面,比如辭藻學、音韻學、詩學特別歡喜,只能瞭解一些詞句,不能通達它的意義,就像我們聽歌詞一樣。

3 ) 上下錯亂而持:本來佛經論典中的內容是不會上下錯亂的,但我們把上面的內容加在下面、下面的內容加在上面來理解,就是上下錯亂而持。

4 ) 沒有領會而持:佛經中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了義、不了義等差別,如果沒有通達其中的真正意義,就是沒有領會而持。

5 ) 顛倒而持:比如,佛法本來是斷除煩惱的根本,但你反而執著它是世間快樂的因,這就是顛倒而持。

今天簡單介紹了一下聞法規律,在聞受《入菩薩行論》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按照這些如理如實地行持,遠離三種過患、六種垢染、五種不持,還有依靠 四種想 把善知識作醫王想,佛法作妙藥想,自己作病人想,認真修學佛法作治病想。加上《華嚴經》的這四想,我們聽受佛法就會非常圓滿了。

我不可能每天都強調聞法規律,但大家不管在什麼場合下聽受佛法,都要像這樣如理如法,這一點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