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應該有一些佛法的壓力,給自己創造修行的條件

外面大城市裏的人,確實需要佛法的引導,他們不可能每天呆在寺院、沉浸在聞思修行的氛圍中,但若能調正自己的發心,不管你是送孩子去學校,還是自己去上班,在這個過程中,假如一直以菩提心來攝持,始終不離利益眾生的心態,表面上看來,你是開車或坐公車從自己的家裏到學校門口,但實際上,你心裏的善根與他人是完全不相同的。儘管按照昨天的要求,聽聞佛法必須要如理如法,但有時不得已也有一個開緣——假如實在沒有時間,一邊聽佛法一邊坐車上班,只要發心正確,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偶爾向外散亂,但你的心態會依佛法而轉變、基本上可趨於佛法的境界中的,而且這個功德也相當大。

所以,我們作為皈依佛教的修行人,始終要自己對自己提醒,假如離開了這個,每天不願意聽法,喜歡在外面自由散亂,很多人的修行恐怕難以提高。世間上的學校為了灌輸知識,尚且制定了一套強迫機制來約束學生,我們佛法就更不待言了。所以我想,如果佛教徒僅是為自己的快樂、享受生活,不聽課沒壓力恐怕好一點,但是如果為了度化眾生,使自相續與佛法相應,每天都應該有一些佛法的壓力,如果沒有這樣,除了真正的高僧大德以外,若想每天都以慈悲心度日,這對很多人來說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們自己給自己創造修行條件非常重要,如果自己都拒絕了,誰也沒辦法強迫你修持!

發心既然如此重要,我們在聽《入菩薩行論》或其他法時,一定要想:我這次聽法並不是為了自己發財升官,或者得一點名聲,而是為了度化眾生。眾生是我們唯一的目的,這一點千萬不能捨棄!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次第修法》中也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獲得佛果,不是為自己得到佛的智慧來享受,而是為了一切眾生。”所以我們不管修《現觀莊嚴論》、修中觀、修大圓滿,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若能以這種心態時時攝持,哪怕只是聽一堂課,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間也是不會耗盡的。然而,現在很多修行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他們聽法只是為了今生的發財,或者一些短暫的利益,當然,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議,這樣求也能有所幫助,但我們應該有遠大的理想,這樣才能對自己的今生來世真正有利。

應盡量把學習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這部《入菩薩行論》“完整無缺”、“正確無誤”地宣說了所有大乘基道果的次第,涵蓋了整個大乘的所有教義、所有經論。我們在末法時代短暫的人生中,要將所有的大乘經典、論典全部瞭若指掌,恐怕是不現實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花一段時間認認真真地學習這部論典,實際上,大乘菩提道的所有次第和教言都已經瞭解了,這個意義是相當大的。

現在尤其是大城市裏的人,去佛學院或寺院裏完整、有系統、有次第地學習相關教理,這樣的機會幾乎沒有,但如果能把《入菩薩行論》當作最重要的事情來對待,對自己瞭解佛法、修持心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現在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重點,學習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他們對佛法的態度是什麼樣呢?吃喝玩樂、生活工作佔用了大多數時間,學習佛法的時間總是沒有。儘管城市裏的人不像寂靜地方的出家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也理解,但如果沒有安排學佛的時間,修行想要成功,恐怕是永遠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應儘量把學習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給它安排一個充裕的時間,拿出一部分自己的精力。

現在有些學習佛法的小組,大家平時聚在一起吃頓飯、喝個茶,講一些無關緊要、亂七八糟的事,完了以後就算今天的輔導結束了。這個不叫輔導,在我們佛學院,叫做“破壞紀律”!但這也並非千篇一律,個別修行人我覺得還是可以的,大家處在一起的時候,兩個小時全部都是輔導、研討、思考,這樣回到家以後,遇到問題還是有很多的方便對治。所以,聚在一起不是浪費時間,我們學習《入菩薩行論》,不管是在家裏學習,還是大家集體學習,千萬不要把珍貴的時間一下子就耗盡了。對於真正的修行人來講,財產並不重要,身體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時間。時間跟生命沒什麼差別,一個人如果沒有時間概念,則說明他對自己的修行不負責任。

所以,我們每個人對時間都應該有一些安排,這幾天早上六點鐘起來修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還是安排得很好,睡眠多的基本上已經緩過來了。可見,我們並不是沒有時間,關鍵就是自己太愚癡了,過去迷迷糊糊都白過了,現在既然遇到了這麼好的法,就一定要抓住機會。雖然我講者很差勁,確實不具足說法者的法相,但是所講的這個法——《入菩薩行論》卻非常完美、非常殊勝,遇到了這樣的法,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去對待,沒有這樣的話,整天耽著於世間物欲、骯髒不堪的一些貪嗔癡對境,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有意義的純潔思想,輪回就會越陷越深,最終無法從中解脫。所以,大家現在有了這麼好的機會,一定要對自己的時間做好安排! “完整無缺”、“正確無誤”:這些文字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一下子就過了,而應該認認真真地去思考。

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關鍵在於自己的信心

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關鍵在於自己的信心。沒有信心,內心不在意《入菩薩行論》,就算本論的加持再大、道理再深,對你也起不到什麼作用。由於每個人的緣分、根基不同,前世的發願也不相同,在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過程中,如果開始有一百個人,最後可能只有五、六十人通達了它的意義;一部分人不但意義沒有通達,就連詞句也沒有瞭解;還有一部分人誓言不堅定,聽了兩天就半途而廢……,所以,聽者的根基不同,所獲得的利益也不相同。表面上看來,我們在同一個經堂、同一時間內坐在一起聽法,穿著、語言、文化也沒有多大差別,但為什麼最後有這麼大差距呢?因為各人的根基、心態不同。心態擺得正、沒有雜亂心、一心一意專注的人,每天應該都能得到一點點利益。

所以,我想再次重申,大家一定要從內心當中想:“我從現在開始,加入了大乘佛教的團體。加入以後的工作是什麼?盡心盡力地利益眾生!”這是最主要的原則,也是大乘菩提最基本的要求和方向。如果這個沒有搞定,我們表面上再怎麼做、怎麼修,恐怕也不能成為真正大乘菩提的因。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就是要趨入大乘菩薩的六波羅蜜多,這個意思雖然很簡單,但我反反復複這樣說,就是希望有人依靠這些話語,自相續能真正產生一種誓言、一種決心,若能這樣的話,這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難得的。

學習論典的最初態度很重要

我希望這次參加學習的人,不僅要通達頌詞的意義,而且也要看無著菩薩的科判及講義內容。有些人可能認為:“我以前看過這本書,頌詞也學過,科判也背過。”不要這麼想!學習論典的態度很重要,如果最初的態度沒有擺好,你的學習也不一定成功。

我們學習任何一個論典,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首先要背誦它的頌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說學習五部大論,你一定要背誦每部論的頌詞,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要知道這部論的科判是怎麼立的,整部論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個條件,不看講義也能解釋頌詞的字面意思。第四個條件,對每一品所宣講的內容或者頌詞的大概意思進行研討分析,不僅要在字面上通達,還要總結它的要義,對每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破析研究。如果你沒有這樣,光從字面上簡單滑過去,這不叫學習論典,只不過在聽傳承而已。

大概在五、六年前,我們講過《入菩薩行論》,當時用的科判是華智仁波切的 “明鏡義”,這個科判分得相當好,後來《入菩薩行論廣釋》也是用了這個科判。這次我們不用那個,而是用無著菩薩的解釋方法來進行宣說,希望各位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該記哪些內容。尤其是我們在座的道友,以前大多數人都背過《入菩薩行論》的頌詞,希望你們這次一邊聽講,一邊隨堂把頌詞背下來,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頌詞沒有背好,內容恐怕解釋得不是特別清楚。

要時時刻刻憶念佛陀在因地時以何心態來利益眾生

總之,寂天菩薩也好、我們也好,一定要皈依或者頂禮佛陀,我們畢竟是佛教徒,自己心中的佛陀一定要時時刻刻去憶念。如果你是上根者,或是具有正知正念的人,白天做事情也好、晚上睡覺也好,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就應該是佛陀,這是一個佛教徒最起碼、最基本的行為。如果我們兩三天或者好幾天當中從來不想佛陀的恩德,那我們不算真正的佛教徒。所以,我們上課的時候每天都念“釋迦牟尼佛儀軌”,一方面是大多數人以前在上師面前發過願,沒有念的話會失毀誓言,另一方面,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每天不管怎麼樣,就算心裏不能跟上,詞句上還是要念一些佛,所以大家集體上課前一定要念“釋迦牟尼佛儀軌”。同時,我也希望以前沒有學過《釋迦牟尼佛廣傳》的人,今年在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過程中,一定要看《釋迦牟尼佛廣傳》 (前兩天我也提醒過,但這些重要的事情,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希望你們不要當耳邊風。這對你們個人非常有意義,不是看了以後我的地位有什麼不同) ,瞭解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利益眾生,這與現在某些佛教徒的想像完全不同,大家應該有個深深的體會,這是一個問題。